首页 理论教育明代武威移民,大槐树的传说

明代武威移民,大槐树的传说

【摘要】:明朝平定全国后,为了消除边患,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洪洞大槐树在广济寺左面。明初移民来到武威后,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迁于凉州的移民则各处均有。与当地土著相比较,迁民受到歧视。至今,武威境内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的民谣,这就是明朝移民政策的反映。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也与移民有关。

明朝平定全国后,为了消除边患,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洪武初年,将北平、山西、山东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甘肃、宁夏等地,屯田生产,充实边防

明朝移民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更多的则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同时,还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山西省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是唐宋以来的大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凭照。洪洞大槐树在广济寺左面。按《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据《甘肃通志稿》等记载,明朝初期曾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甘肃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明中后期,因京畿连年荒歉,也曾移民凉州、甘州一带以解温饱。《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正月,甲寅遣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仅洪武至永乐间,从山西迁移民至甘肃河西一带的就有6次,均以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为聚集点和出发点。

明初移民来到武威后,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零六有这样的记载:“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明代移至民勤的移民重点安置在小河滩城周围。1949年解放前,这地方周围还坟冢连绵,环绕四周,就是移民于此的证明。迁于古浪的移民重点安置在坝区,胡家边王家车院的古槐树就是王氏祖先移民时从洪洞大槐树摘了种子带到古浪种的。迁于凉州的移民则各处均有。《凉州府志备考·艺文志》卷九载“红崖李公墓表”,即记载着李公的曾祖是洪武时由顺天府(今北京)通州(今通州区)武清县印家庄移至武威落户于红崖沟(今凉州区高坝镇)的。明朝还招降了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5000余人,带来马、驼、牛羊共16000头(只),安置在今凉州区新华、南营一带。后来子孙昌盛,一部分迁往今凉州区金沙镇吴府村,这些地方现在的吴姓居民正是吴允诚的后裔。从吴允诚归附后,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陆续到凉州安家落户,促进了武威人口的发展。

如今在武威还有“发放”“安置”等乡村名称,这些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机关所在地,是接待、分配、安置移民的聚散地。

移民是屯田内的主要劳动者,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成为国家的佃农。与当地土著相比较,迁民受到歧视。如《明史·食货志》所述:“太祖仍元里社制……土著以已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社民(土著)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故屯地谓小亩,社地谓广亩。”就是说在明初,以屯、寨、庄命名的村落,是为迁民设立居住的村庄。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赋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据《大学衍义补》卷十三记载,大多数移民除了耕种政府划拨的土地,还开垦荒地,成为自耕自食的农民,当明朝政府承认他们的居住权和土地所有权后,他们向政府完纳赋役,成为“税户”。有的人到得早,占的耕地多,自家种不过来,就租赁给后来的移民。新移民为立即投入生产,亦有愿意租田的,成为“承佃户”。有的移民做商贩,成为“营生户”。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在明代移民中,军户的迁移落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落籍军户也是境内村落和居民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后来境内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今,武威境内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的民谣,这就是明朝移民政策的反映。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也与移民有关。在武威众多的槐树当中,尤以城东10公里处清水镇张清堡大槐树最为有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6.9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前去观赏者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这也是对祖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