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藏传佛教与天堂寺,凉州文化一览

藏传佛教与天堂寺,凉州文化一览

【摘要】:藏传佛教寺院主要有:天堂寺、石门寺、华藏寺、东大寺、达隆寺、祝贡寺、朵什寺、红沟寺、庄严寺、弘化寺、金刚亥母寺、白塔寺、金塔寺、海藏寺、莲花寺等。在这些寺院中,位于天祝县大通河畔的天堂寺,是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寺规严谨,名人辈出,为安多藏区的名寺之一。天堂寺极盛时,有1000余僧人,俗有“天堂八百僧”之称。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从“前弘期”开始,历经“后弘期”之西夏、元、明各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武威城乡寺院林立,僧人众多。藏传佛教寺院主要有:天堂寺、石门寺、华藏寺、东大寺、达隆寺、祝贡寺、朵什寺、红沟寺、庄严寺、弘化寺、金刚亥母寺、白塔寺、金塔寺、海藏寺、莲花寺等。在这些寺院中,位于天祝县大通河畔的天堂寺,是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寺规严谨,名人辈出,为安多藏区的名寺之一。

天堂寺背靠端坐的宝瓶山,前映苍翠的照壁山,右有洁白的双螺山,左有雄奇的法幡山。大通河碧波荡漾,从寺前滚滚而过。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有天祝“小江南”之雅称。寺院被山峰环抱,金瓦红墙掩映在绿茵翠柏之中。

天堂寺,藏语称“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意为宝塔滩吉祥兴旺洲,汉语译名“朝天堂”,又名天堂寺。它的建成比拉卜楞寺还要早800多年,其前身是唐宪宗(806—822)时所建的苯教寺院,当时称雍仲寺。500年后,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西藏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第四代黑帽系活佛噶玛·若贝多吉(1340—1383)进京路过此地,接受当地群众的请求,降伏大通河中的“毒龙”,在扎西滩建镇龙塔108座,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

自噶玛大师建塔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便在此兴盛起来,古老的苯教寺院遂变为噶举派寺院。此后,噶玛噶举派红帽系也在大通河南岸建琼擦寺,与黑帽系竞相弘法。明朝中期,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兴起,逐渐替代了宁玛、萨迦、噶举诸教派。明万历年间,青海互助甘禅寺大师丹玛慈诚嘉措,改天堂寺为格鲁派寺院。清顺治四年(1647),第四世东科多居嘉措活佛应僧俗之邀请,扩建了天堂寺并任寺主。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路过镇羌川(今金强川)时,给天堂寺赐名“扎西达吉琅”。天堂寺极盛时,有1000余僧人,俗有“天堂八百僧”之称。清末,曾有两位研究藏学的德国学者到天堂寺莫科央增大师处学习,可见寺院影响之大。

天堂寺建筑布局合理,宏伟庄严,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全寺占地1500亩,建有僧人庄院2000多座,4000多间。经堂有大经堂、千佛殿、密宗殿、菩萨殿、佛母殿、狮身佛母殿、天王殿、文殊殿、释迦牟尼殿、护法殿、龙王殿。以上13座殿堂中,以建于清初的大经堂最为壮观,共两层,102间,囊谦17座。1980年3月1日重新开放。修建久康(释迦牟尼殿)1座,时轮经堂一座。

1999年起,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多识仁波切及僧俗信众的努力下,先后重新修建了千佛殿、天堂宾馆、文殊殿、空行宫、密宗殿、嘉仪活佛囊、多识活佛囊、土祇殿、龙尊殿、小布达拉等建筑。2002年,千佛殿竣工,殿高27米,宽18.7米,内造18米高的宗喀巴大师木雕坐像,这在我国还是第一座,也是世界之最。今日的天堂寺正以它昔日的名气和崭新的面貌,吸引观光者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