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永昌路与永昌府的文化特色

凉州永昌路与永昌府的文化特色

【摘要】:位于武威城北15公里处的凉州区永昌镇,是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所在地。从此,元朝在武威的统治中心由西凉府转移到了永昌府,永昌府成了当时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把元朝永昌路治所与明朝永昌卫治所混为一地,是从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始。高昌王碑中有“奔父丧于永昌”,即指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而在永昌县至今还未发现和永昌王有关的任何遗迹。这处遗址的方位、里程与史书记载相符,确定为元朝永昌府遗址。

位于武威城北15公里处的凉州区永昌镇,是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所在地。但数百年来,许多史书和专家学者却把永昌府和明代在今永昌县设置的永昌卫、清代设置的永昌县混为一谈,使元朝永昌路治所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在元朝建国初期,武威属西夏领地,称西凉州。现今的武威城,为当时西凉府所在地。1226年秋,成吉思汗发兵攻取西凉府,西凉州为蒙古所占。1242年,太宗命皇子阔端“开府西凉”,镇守西夏故地。1251年,阔端病逝,由其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父位,镇守西凉。当时西凉府经过长期战乱,已是一座残破不堪、荒芜荒凉的空城。只必帖木儿看到城北清溪遍野,水草丰美,便选择此地开始筑造新城,即今永昌镇地界。新城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建成,元世祖赐名“永昌府”。从此,永昌地名开始沿袭至今。

至元十年(1273)秋,元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永昌路,并“西凉府入永昌路”。从此,元朝在武威的统治中心由西凉府转移到了永昌府,永昌府成了当时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段史事,在《元史·地理志》《元史·本纪》中均有记载,但所记载的时间有所不同。前者说,永昌路设置时间为至元十五年(1278),后者说为至元十年(1273)。史学界普遍认为后者较为可信。

把元朝永昌路治所与明朝永昌卫治所混为一地,是从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始。该书卷六十“永昌卫”条记:“永昌卫,在(肃)镇东南三百十里,东至凉州卫百五十里,西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元初仍属西凉府。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明初改置永昌卫,卫城周七里有七,门四,今因之。”这里所说的永昌卫,为明代建置,即今金昌市永昌县。之后,清代修撰的《明史·地理志》也记载“永昌卫,元属永昌路”。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以致后来修史、编纂方志、考证注释者大多以此为凭据,一直延续到近代。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6年出版的《辞海》、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辞书,都把元朝永昌路治所记载为今永昌县治,造成了史学界关于元朝永昌路治所的误判。

元朝永昌路治所到底在哪里?

《元史·地理志》记载:“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所以,要确定元朝永昌路治所在哪里,关键厘清“永昌王宫殿所在”。对于这个问题,从史书记载和当地出土文物可从四个方面为证:

第一,据《元史·世祖本记》《新元史》《大明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等记载,永昌府应在凉州城北“三十里”处,不可能在“百五十里”外的永昌县。

第二,从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出土的《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碑文记载和出土地证明,两王都曾长期驻牧在这里,死后并葬于此处。高昌王碑中有“奔父丧于永昌”,即指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而在永昌县至今还未发现和永昌王有关的任何遗迹

第三,清代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的母亲“本元高昌王,阿而的亦都护之后,入明改姓张氏”。这在他写的《先府君行述》《先安人母氏遗事述》中有详细记载。文中还说他舅氏先世亦都护高昌王家府在今凉州城北乡于家槽子,于家槽子至今还有世称“张府”的地名,居民多姓张。

第四,今凉州区永昌镇政府所在地,即永昌府治所驻地,在1949年以前城门上镌有“大元故里”四个砖雕大字。经史学家考证,原永昌府城周七里许,坐北向南,全城仅有一座南门,东、西、北三面建墩,供瞭望、防卫之用。墙基宽大,筑法特殊,是一座壮观的城池。这处遗址的方位、里程与史书记载相符,确定为元朝永昌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