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宝元元年十一月,西夏正式建国后的一个月,夏景宗李元昊到西凉府进行祠神。以上史料反映了元昊到西凉府祠神的大体情况,但对于祠神的对象及地点在西凉府何地没有明确记载。元昊这次祠神并非惯例,以后历代西夏皇帝鲜有在凉州举行类似活动。基于这种状况,元昊利用西凉府祠神之机对河西进行战略部署十分必要。......
2023-08-07
位于武威城北15公里处的凉州区永昌镇,是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所在地。但数百年来,许多史书和专家学者却把永昌府和明代在今永昌县设置的永昌卫、清代设置的永昌县混为一谈,使元朝永昌路治所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在元朝建国初期,武威属西夏领地,称西凉州。现今的武威城,为当时西凉府所在地。1226年秋,成吉思汗发兵攻取西凉府,西凉州为蒙古所占。1242年,太宗命皇子阔端“开府西凉”,镇守西夏故地。1251年,阔端病逝,由其三子只必帖木儿继承父位,镇守西凉。当时西凉府经过长期战乱,已是一座残破不堪、荒芜荒凉的空城。只必帖木儿看到城北清溪遍野,水草丰美,便选择此地开始筑造新城,即今永昌镇地界。新城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建成,元世祖赐名“永昌府”。从此,永昌地名开始沿袭至今。
至元十年(1273)秋,元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永昌路,并“西凉府入永昌路”。从此,元朝在武威的统治中心由西凉府转移到了永昌府,永昌府成了当时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段史事,在《元史·地理志》《元史·本纪》中均有记载,但所记载的时间有所不同。前者说,永昌路设置时间为至元十五年(1278),后者说为至元十年(1273)。史学界普遍认为后者较为可信。
把元朝永昌路治所与明朝永昌卫治所混为一地,是从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始。该书卷六十“永昌卫”条记:“永昌卫,在(肃)镇东南三百十里,东至凉州卫百五十里,西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元初仍属西凉府。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明初改置永昌卫,卫城周七里有七,门四,今因之。”这里所说的永昌卫,为明代建置,即今金昌市永昌县。之后,清代修撰的《明史·地理志》也记载“永昌卫,元属永昌路”。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以致后来修史、编纂方志、考证注释者大多以此为凭据,一直延续到近代。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6年出版的《辞海》、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辞书,都把元朝永昌路治所记载为今永昌县治,造成了史学界关于元朝永昌路治所的误判。
元朝永昌路治所到底在哪里?
《元史·地理志》记载:“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所以,要确定元朝永昌路治所在哪里,关键厘清“永昌王宫殿所在”。对于这个问题,从史书记载和当地出土文物可从四个方面为证:
第一,据《元史·世祖本记》《新元史》《大明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等记载,永昌府应在凉州城北“三十里”处,不可能在“百五十里”外的永昌县。
第二,从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出土的《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碑文记载和出土地证明,两王都曾长期驻牧在这里,死后并葬于此处。高昌王碑中有“奔父丧于永昌”,即指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而在永昌县至今还未发现和永昌王有关的任何遗迹。
第三,清代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的母亲“本元高昌王,阿而的亦都护之后,入明改姓张氏”。这在他写的《先府君行述》《先安人母氏遗事述》中有详细记载。文中还说他舅氏先世亦都护高昌王家府在今凉州城北乡于家槽子,于家槽子至今还有世称“张府”的地名,居民多姓张。
第四,今凉州区永昌镇政府所在地,即永昌府治所驻地,在1949年以前城门上镌有“大元故里”四个砖雕大字。经史学家考证,原永昌府城周七里许,坐北向南,全城仅有一座南门,东、西、北三面建墩,供瞭望、防卫之用。墙基宽大,筑法特殊,是一座壮观的城池。这处遗址的方位、里程与史书记载相符,确定为元朝永昌府遗址。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北宋宝元元年十一月,西夏正式建国后的一个月,夏景宗李元昊到西凉府进行祠神。以上史料反映了元昊到西凉府祠神的大体情况,但对于祠神的对象及地点在西凉府何地没有明确记载。元昊这次祠神并非惯例,以后历代西夏皇帝鲜有在凉州举行类似活动。基于这种状况,元昊利用西凉府祠神之机对河西进行战略部署十分必要。......
2023-08-07
26岁的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与乔知之率领的北征军。但在七月,陈子昂却离开军队独自南返。在陈子昂的眼中,那时凉州的经济军事状况如何呢?陈子昂的这段话,是了解初唐时期凉州边防、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可见,陈子昂在回归的过程中,对张掖、凉州的军事力量、粮草储备、边防潜在的危险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2023-08-07
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叫永昌陵,位于巩县城西南22公里处,与其父赵宏殷的永安陵相邻。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太祖的灵柩到了永昌陵,帝后妃子、文武百官、宗室亲王、皇子皇孙、护驾将士、挽灵兵卒等,皆号哭哀悼,声震山岳,以待午时下葬。如此看来,永昌陵虽被盗,但墓室中仍有许多文物遗存,还不至于全部被破坏。......
2023-12-04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自东汉初期开始,大量羌族移居凉州,从此凉州常常被困于羌族的侵扰。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东汉建立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永初四年,羌族叛乱,攻掠凉州,东汉军队多次讨伐失败。护羌校尉段颎对羌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但起义仍不断发展,“寇势转盛,凉州几亡”。羌人起义最后虽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羌族攻城略地,对包括凉州在内的河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北魏“徙凉州民三万馀家于京师”,其中有僧侣、工匠3000多人。2001年6月,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维修。2005年12月24日,甘肃省举行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签字仪式,标志着文物正式回归武威。......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