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亥母洞寺出土的丰富文物

亥母洞寺出土的丰富文物

【摘要】:自1985年发现以来,亥母洞寺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帛画、唐卡、素面及绣花鞋等。世俗书籍以《同音》为代表,是西夏时期编修刊印的韵书之一,仅存一页,页面及文字内容保存基本完整。中心主尊为文殊菩萨,主尊周围设上、下、左、右对称的34个方格,方格内分别安置佛教和世俗人物。

自1985年发现以来,亥母洞寺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帛画、唐卡、素面及绣花鞋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种是西夏文文献。又可分为:西夏世俗书籍、西夏社会文书、西夏刻本佛经、西夏泥活字版佛经、西夏写本佛经。世俗书籍以《同音》为代表,是西夏时期编修刊印的韵书之一,仅存一页,页面及文字内容保存基本完整。社会文书有《乾定戌年卖驴契及账》《乾定酉年卖牛契》《乾定申年典糜契》等,对了解和研究西夏时期凉州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具有重大价值。同时,这些西夏文契约和官方文书,大都有确切的西夏纪年和西夏文官印,是国内罕见的西夏时期的社会文书,反映了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实际社会生活状况,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刻本佛经有《星宿母陀罗尼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百寿怨结解陀罗尼经》《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佛说佛名经》《净国求生礼佛盛赞颂经》《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种佛经》等多种珍贵西夏文佛经。写本佛经有《呼金刚王八智变化八天母为生顺》。

第二种是藏文佛经。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祈祷文》,用藏文写在白色的织锦上,现已残断,仅存首尾两截,通长61.5厘米,宽24厘米,现存藏文14行,内容为《祈祷文》,文中提及“宗喀巴”之名及格鲁派教化兴盛长久之祈愿,两端用绣连续变体“卍”字装饰。

第三种为泥石造像。最珍贵的是西夏米拉日巴泥造像,通高30厘米,肩宽11厘米,散跏坐,右手举放在耳旁,头略偏,作唱道歌状。

第四种是唐卡。最珍贵的西夏文殊菩萨像唐卡,长67厘米、宽46厘米,绢地彩绘。中心主尊为文殊菩萨,主尊周围设上、下、左、右对称的34个方格,方格内分别安置佛教和世俗人物。主尊文殊菩萨头戴三叶冠,黄色身相,观自在式坐于青鬃白狮子所驮莲座上,双手作说法印。特别是西夏时期的三件唐卡,不仅反映了西夏时期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和发展,也反映出西夏时期藏传佛教各派,特别是萨迦派和噶举派在西夏佛教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第五种为佛教用品。包括藏文经版两件:一块长24厘米,宽7.5厘米,松木制,正面刻藏文四行;另一块长23厘米,宽7厘米,松木制。西夏五佛冠残件纸夹本由多层纸叠加裱合成莲瓣状,仅存两页,折叠式,每页高15厘米、宽9厘米。正面彩绘结跏趺坐佛像,一页上绘金黄色身相的南方宝生佛,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禅定印,手心有摩尼宝珠。两页背面有一行墨书的少数民族文字。

第六种为生活用品。主要是绣花鞋两只,长14.7厘米,宽3.5厘米,丝质,蓝色鞋面,白色衬里,鞋面上绣五彩花鸟纹。一只鞋尖上翘,呈鸳鸯回首的姿势,鞋两面依势绣对称的鸳鸯纹饰,上翘的鞋尖恰成鸳鸯嘴巴,构图生动形象;另一只鞋面上绣对称的缠枝花。男士鞋一只长26.5厘米、宽5.5厘米,粗布质,蓝面白里,鞋尖上翘,鞋面上有3至4厘米的白粗布补丁,使用痕迹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