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这两个证据足以说明,纳西标音文字绝不是近百年所创制的,否则历史上的这些留痕便无法说清楚了。可见,在初创纳西标音文字时,创制者借用汉字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只是由于在使用汉字时,创造者故意让其变体走样,有的由于古今发音的差异,再加上在长时期的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变化,后人难以认识清楚而已。......
2023-07-28
西夏学者研究认为,西夏文多是仿汉字的形体、结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即采用汉字造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理论。
那么,具体是如何运用“六书”来造西夏文字的呢?
象形,指所造之字,与所代表实物的形状相似。西夏文是10世纪仿汉字创造的,而不是原始社会时期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实物形体造字,而是抽象概括近似图象。如“人”字,其形如有头、有身、有脚、叉腿站立的一个人,应是从汉字“人”字改造而来的。
指事,又称“象事”,是对无形象可以描绘的事物用符号标示。西夏文的指事字,如“腰”字,是在“人”字中间代表身躯的中部加一捺,表明是人的腰部。
会意,又称“象意”,指用两三个字的字意组合成一个新字的字意。西夏文采用这种造字法最多,而且有并列合成、偏正式合成、动宾式合成、主谓式合成等多种方式。它最能体现西夏人的思维方法、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如:“水”字的一部分加上“土”字组合成“泥”字。
形声,又称“象声”,即用一个字的形符(即意符)和另一个字的声符(音符)合成一个新字。使新字一半表示字义,一半表示字音,既具有与义符原字类似的字义,又具有与音符原字相同的字音。西夏文则很少象形字,只是取用与字意有关的字作意符,而且选用部分不固定。如“心”字,有左、中、右三部分,有时取用左、中部分;有时则取用中、右部分。
转注,即意义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近的字可以互相注释,如汉字先造出“老”字,再稍加变形造出“考”字等。西夏文中有些字素互换位置的字,应属于此类。如:“地”与“坤”二字只是左右字素对换位置而已,二字的形、义都非常接近,可以互注。
假借,《说文·叙》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造字。如“车”,现存西夏文有2个“车”字,其中一个是用会意法合成,由“行”字加“木”字头构成,意思是会行走的木头就是车,音读为党项语,这是西夏的“车”。后来又借用当语的“车”字之音读造出另一个“车”字,读音仍用汉语的“车”,字形也由汉语“车”字的轮轴形略加改造成“轮头齐下”,形似两轮一轴(或一车厢),这应是假借字。
当代西夏学研究者认为,西夏文与汉字有六大共同特点:
一是同属表意文字体系。在结构、笔画、形象上最为接近。它们都有了表音成分,所以也可以称为音意文字。二是形体近似,都是方块形,“形体方整,类八分”。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拐、提等。三是构成方法相似,占西夏文总数80%左右的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四是笔画变通现象,两种文字中的某些形体在不同的部位上,都有笔画变通现象。这是两种方块字在创造或使用过程中,为了字形美观、易于书写而形成的共同现象。五是均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字体。楷书多用于刻印和工整的抄写,行书、草书常用于手写,摹书则仅见于碑额和印章。六是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世界观的影响,记录党项族自称的蕃字,皇帝的姓氏(嵬名)二字,构成成分都有“圣”字,以示其神圣、高贵。而记录其他民族称呼的字则往往以“虫”“草”等字合成,以示轻蔑。
创造西夏文的时代,正是李元昊强调本民族特点,与北宋王朝相抗衡,处处标新立异的时期。因此,西夏文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者认为,与汉字比较,西夏文具有七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是比汉字更为繁复。西夏文中笔画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字少得多。通观书写成篇的西夏文书,笔画均匀,疏密有致,十分美观。二是笔画斜笔较多,即撇、捺较汉字丰富。这使大部分西夏字的四角都很饱满,看起来匀称舒展。西夏文笔画中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三是在文字构成上,西夏文会意合成字较汉字中的会意字多,与汉字形声字相似的音意合成字比汉字形声字少。四是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这种合成法构成的字不仅比汉字的比例大,而且更有系统性,拼合感更强。西夏文中左右互换字比较丰富,也是别具一格的。五是在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无论是作意符还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省去的部分并不固定,而汉字构字时,省形、省声是个别现象。六是象形、指事字极少。西夏文中类似汉字形声字的音意合成字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而汉字形声字是意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七是音意合成字大多与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汉字形声字中仅有10%左右的字与声符同音,其余的只是发音相近或有一定关系。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32]这两个证据足以说明,纳西标音文字绝不是近百年所创制的,否则历史上的这些留痕便无法说清楚了。可见,在初创纳西标音文字时,创制者借用汉字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只是由于在使用汉字时,创造者故意让其变体走样,有的由于古今发音的差异,再加上在长时期的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变化,后人难以认识清楚而已。......
2023-07-28
语音在现代来说,有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同,也有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区别。更明显的区别是古今语音的不同造成古今字音的差异。可正是由于语音的发展,作为声符的字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常常发生不同的变化,使得声符不一定能准确地表音了。对于汉字的认读,中国民间常有 “认字读半边” 的说法。“半边”指的就是形声字的声符。这也是由于汉语语音发展导致汉字字音变化的一个方面,是我们了解汉字时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2024-01-26
然而,在康有为受廖平影响的问题上,廖平屡道其事,而为康有为所深讳。从时间先后来说,廖平是早于康有为的。然而,廖平“明用康氏之说”,是在1894年的《古学考》,在此以前,却是“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的。康有为“明今学之正”,受了廖平的启发,但他的借用今文经学以议政,却和廖平不同。......
2023-11-03
收录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金文字形和数量的字典,叫做《金文编》。这以后,汉字的数量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了。从问世的年代来说,《说文解字》是我国记录汉字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主要收集汉字的小篆字形,共收字9353个。许慎首创将汉字依照形体和意义进行分部排列,共分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叫做“部首”。韵书也有对汉字形体和意义的说明,所以也是一种字典。......
2024-01-26
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由于中国汉字进入日本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不同朝代的“普通话”有所差异,这在日语汉字的读音上也留下了不同的痕迹。训读,是根据汉字的原意而用相应的日语词读法读出的汉字。可以说是汉字的“意译”。汉字传入日本后,虽然极大地丰富了日语的词汇。但由于汉字数量太多,日本人也感到在记忆、读写等方面的困难太大。......
2023-08-20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给汉字的前途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图景。对现代汉字的初步要求是实现汉字的标准化,即“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二是“字有定形”,就是统一汉字的形体,使汉字字形规范化,这主要包括废除异体字,使用统一规定的简化字等。目前,对于汉字在近数十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革,对于汉字的现状中的某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2024-01-26
受到听力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发展滞后的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其特殊性。听觉障碍儿童思维发展与普通儿童具有同样的趋势,大体上呈现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思维阶段。听觉障碍儿童如果及早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在语言的作用下,他们的思维也可以迅速进入形象思维阶段。......
2023-07-02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塔布”现象。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尊严,更是注重汉字运用的“塔布”,制订并推行各种“避讳”规定。封建社会中的避讳,主要指的是不得直书当代君主及其尊长的名字,必须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本来自然界有一种长尾巴的鸟就叫“雉”,为了避吕后的讳,改叫“野鸡”,一直用到现在。......
2024-0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