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夏文创制理论与汉字的异同

西夏文创制理论与汉字的异同

【摘要】:西夏文中有些字素互换位置的字,应属于此类。当代西夏学研究者认为,西夏文与汉字有六大共同特点:一是同属表意文字体系。三是构成方法相似,占西夏文总数80%左右的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西夏文笔画中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西夏文中类似汉字形声字的音意合成字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而汉字形声字是意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

西夏学者研究认为,西夏文多是仿汉字的形体、结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即采用汉字造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理论。

那么,具体是如何运用“六书”来造西夏文字的呢?

象形,指所造之字,与所代表实物的形状相似。西夏文是10世纪仿汉字创造的,而不是原始社会时期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实物形体造字,而是抽象概括近似图象。如“人”字,其形如有头、有身、有脚、叉腿站立的一个人,应是从汉字“人”字改造而来的。

指事,又称“象事”,是对无形象可以描绘的事物用符号标示。西夏文的指事字,如“腰”字,是在“人”字中间代表身躯的中部加一捺,表明是人的腰部。

会意,又称“象意”,指用两三个字的字意组合成一个新字的字意。西夏文采用这种造字法最多,而且有并列合成、偏正式合成、动宾式合成、主谓式合成等多种方式。它最能体现西夏人的思维方法、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如:“水”字的一部分加上“土”字组合成“泥”字。

形声,又称“象声”,即用一个字的形符(即意符)和另一个字的声符(音符)合成一个新字。使新字一半表示字义,一半表示字音,既具有与义符原字类似的字义,又具有与音符原字相同的字音。西夏文则很少象形字,只是取用与字意有关的字作意符,而且选用部分不固定。如“心”字,有左、中、右三部分,有时取用左、中部分;有时则取用中、右部分。

转注,即意义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近的字可以互相注释,如汉字先造出“老”字,再稍加变形造出“考”字等。西夏文中有些字素互换位置的字,应属于此类。如:“地”与“坤”二字只是左右字素对换位置而已,二字的形、义都非常接近,可以互注。

假借,《说文·叙》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造字。如“车”,现存西夏文有2个“车”字,其中一个是用会意法合成,由“行”字加“木”字头构成,意思是会行走的木头就是车,音读为党项语,这是西夏的“车”。后来又借用当语的“车”字之音读造出另一个“车”字,读音仍用汉语的“车”,字形也由汉语“车”字的轮轴形略加改造成“轮头齐下”,形似两轮一轴(或一车厢),这应是假借字。

当代西夏学研究者认为,西夏文与汉字有六大共同特点:

一是同属表意文字体系。在结构、笔画、形象上最为接近。它们都有了表音成分,所以也可以称为音意文字。二是形体近似,都是方块形,“形体方整,类八分”。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拐、提等。三是构成方法相似,占西夏文总数80%左右的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四是笔画变通现象,两种文字中的某些形体在不同的部位上,都有笔画变通现象。这是两种方块字在创造或使用过程中,为了字形美观、易于书写而形成的共同现象。五是均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字体。楷书多用于刻印和工整的抄写,行书、草书常用于手写,摹书则仅见于碑额和印章。六是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世界观的影响,记录党项族自称的蕃字,皇帝的姓氏(嵬名)二字,构成成分都有“圣”字,以示其神圣、高贵。而记录其他民族称呼的字则往往以“虫”“草”等字合成,以示轻蔑。

创造西夏文的时代,正是李元昊强调本民族特点,与北宋王朝相抗衡,处处标新立异的时期。因此,西夏文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者认为,与汉字比较,西夏文具有七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是比汉字更为繁复。西夏文中笔画较少、结构简单的字比汉字少得多。通观书写成篇的西夏文书,笔画均匀,疏密有致,十分美观。二是笔画斜笔较多,即撇、捺较汉字丰富。这使大部分西夏字的四角都很饱满,看起来匀称舒展。西夏文笔画中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三是在文字构成上,西夏文会意合成字较汉字中的会意字多,与汉字形声字相似的音意合成字比汉字形声字少。四是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这种合成法构成的字不仅比汉字的比例大,而且更有系统性,拼合感更强。西夏文中左右互换字比较丰富,也是别具一格的。五是在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无论是作意符还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省去的部分并不固定,而汉字构字时,省形、省声是个别现象。六是象形、指事字极少。西夏文中类似汉字形声字的音意合成字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而汉字形声字是意符,往往与物形有直接关系。七是音意合成字大多与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汉字形声字中仅有10%左右的字与声符同音,其余的只是发音相近或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