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据《宋史》记载,李遵顼为西夏宗室,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曾孙,“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年少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及少长,博览群书,通晓经史,在书法上工于隶篆,颇有造诣。“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纯佑廷试,进士,唱名第一。”于西夏桓宗天庆十年(1203)参加科举考试,在廷试中唱名第一,被桓宗点为状元,成为西夏唯一考中进士、高中状元的皇室宗亲。1203年,其父齐王彦宗在京师病故,李遵顼奉旨承袭了齐王爵位,不久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全国军事。
《宋史·夏国传》载,嘉定四年八月五日,夏襄宗安全去世,享年四十二岁。襄宗安全,本为镇守甘州的镇夷郡王,他是在罗太后帮助下,通过政变,废黜了桓宗纯祐而登上帝位的。在位六年。谥号敬穆皇帝,庙号襄宗,陵号康陵。史书记载,襄宗本来是有儿子的,名曰承祯,但其去世后登上帝位的却不是他的儿子,而是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大都督府主李遵顼。由此可知,李遵顼在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襄宗安全,登上了西夏皇帝宝座,改元光定。金卫绍王崇庆元年三月(1212),西夏尊奉的宗主国金朝遣使,册封遵顼为夏国王,成为西夏第八位皇帝。
遵顼登上帝位后,继续承袭襄宗安全奉行的附蒙抗金的对外政策,穷兵黩武,数次发兵攻打金国。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西夏社会经济日益凋敝,国力下降。加之,此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家破人亡,怨声四起。在其执政后期,又改变对外政策,拒绝派兵随蒙古西征,开始抗击蒙古,导致蒙古的不满,将进攻矛头直接指向西夏。西夏光定七年(1217),蒙古攻西侵花剌子模,再次向西夏征兵。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神宗遵顼拒绝为蒙古出兵。蒙古见西夏不听驱使,便发兵围困西夏国都中兴府,逼其就范。遵顼见蒙古突然来攻,惊恐万状,逃奔西凉府避难,只留太子德任驻守都城。直到蒙古兵退,神宗才返回国都中兴府。以太子德任等为首的抗蒙派,力谏神宗,放弃进攻金朝的政策,主张与金议和,联合金抗击蒙古,但遵顼刚愎自用,战欲极强,难以听取忠臣良将的进谏,并因此废黜了德任的储君。西夏光定十三年(1213),面对蒙古军队对都城中兴府的再次强力围攻,束手无策的神宗将皇位传位给次子德旺,自号上皇,成为西夏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皇。西夏乾定四年(1226)五月,李遵顼殂,谥曰英文皇帝,庙号神宗,在位13年。
面对蒙古对都城中兴府的强力围攻,李遵顼为什么要向西逃亡到西凉府去避难呢?首先,在都城遭到围攻之时,李遵顼逃亡避难之地首选陪都西凉府是理所当然的。其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凉府是李遵顼父亲齐王彦宗曾经驻守之地,也是他的出生地。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宝庆二年春,遵顼殂,年六十四”。1226年遵顼去世时终年六十四岁,由此可以推算出夏神宗遵顼出生于1163年。又知遵顼是皇室齐王彦宗之子。据《西夏书事》天庆十年三月条载:齐王彦忠,“材器英敏,善骑射,饶武略,预事敢为”。1147年,因镇压国内农民起义有功的外戚任得敬上表仁宗皇帝请求自西平入朝,企图参预国政。齐王彦宗与濮王仁忠、御史大夫热辣公济等皇室宗亲向仁宗谏告:“戚臣任得敬上表请朝,其心盖为干政地也。从古外戚擅权,国无不乱,得敬虽属懿亲,非我族类,能保其心之不异乎?惟陛下察之。”仁宗纳谏后,不准任得敬入朝。1148年十一月,中书令濮王仁忠病死后,任得敬用金珠向晋王察哥行贿,察哥请仁宗召任得敬为尚书令。1150年,又为中书令。1156年,晋王察哥死,任得敬进为国相。仁忠、察哥等皇室重臣相继病死,使得任得敬在朝更加无所顾忌。任得敬当权后,开始大肆排挤打击曾经反对他入朝的皇室宗亲。任得敬因害怕齐王彦宗的才能,以流言蜚语陷害彦宗,最终其被排挤出都城,贬守凉州。在镇守凉州期间,齐王彦宗勤政爱民,民庶安乐,在郡有政绩,深受汉人、党项、吐蕃等民众爱戴畏怀。1170年,任得敬因谋反分国,其家族被仁宗诛杀后,齐王彦宗才被仁宗召入朝,担任马步军太尉,掌管军事。后病死,谥齐忠武王。据此,夏神宗父亲齐王彦宗被任得敬贬到凉州的时间应该为1156年,也就是说在1156—1170年其一直镇守凉州,在凉州任职十五年之久。李遵顼出生于1163年,这时正好是其父亲齐王彦宗镇守凉州期间。
如果李遵顼在1170年其父齐王彦宗被召回都城中兴府出任马步兵太尉时随之返回京师,遵顼至少在凉州生活了八年,在凉州度过了童年。史书记载:“(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可知,他年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有可能在凉州生活时就接收到了很好的儒学启蒙教育,为其后来在西夏桓宗天庆十年(1203)的科举考试廷试中独占鳌头、摘得状元功名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西夏时期凉州儒学的发达。
可以说,遵顼就是地道的凉州人,是从凉州出生的西夏状元皇帝。纵览我国古代科举史,以状元身份荣升至宰相之位,已是被世人称羡不已的殊遇,尽管遵顼是以政变的途径当上了西夏皇帝,而其曾经状元及第的特殊身份,则为中国历史上仅见之事,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状元皇帝。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北宋宝元元年十一月,西夏正式建国后的一个月,夏景宗李元昊到西凉府进行祠神。以上史料反映了元昊到西凉府祠神的大体情况,但对于祠神的对象及地点在西凉府何地没有明确记载。元昊这次祠神并非惯例,以后历代西夏皇帝鲜有在凉州举行类似活动。基于这种状况,元昊利用西凉府祠神之机对河西进行战略部署十分必要。......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