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记载,李遵顼为西夏宗室,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曾孙,“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加之,此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家破人亡,怨声四起。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神宗遵顼拒绝为蒙古出兵。首先,在都城遭到围攻之时,李遵顼逃亡避难之地首选陪都西凉府是理所当然的。李遵顼出生于1163年,这时正好是其父亲齐王彦宗镇守凉州期间。......
2023-08-07
北宋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西夏正式建国后的一个月,夏景宗李元昊到西凉府进行祠神。现存史料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比较简略。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宋宝元元年……与诸豪歃血约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门寨、赤城路三道并入,遂筑坛受册,即皇帝位,时年三十。遣潘七布、昌里马乞点兵集蓬子山,自诣西凉府祠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记载:“甲戌,赵元昊筑坛受册,僭号大夏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改大庆二年曰天授礼法延祚元年,遣潘也布易里马乞点兵集蓬子山,自诣西凉府祠神,仍遣使以僭号来告。”
元昊次年遣使上表提及登坛称帝之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以上史料反映了元昊到西凉府祠神的大体情况,但对于祠神的对象及地点在西凉府何地没有明确记载。目前学术界认为,西凉府祠神活动是西夏多神信仰的表现。《简明西夏史》中写道,这是“西夏对多神的信仰,在其建国之后仍然存在”的一种表现。
元昊这次祠神并非惯例,以后历代西夏皇帝鲜有在凉州举行类似活动。可见,这是一次有目的的“专祀”。从时间和气候上看,西凉府祠神,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如果是一次普通的祭祀活动,李元昊完全可以就近选择在兴庆府祠神,没有必要冒着严寒到远离都城的西凉府,这充分说明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凉州之地的重要性。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史诗《夏圣根赞歌》是一首赞美党项先祖历史传说的史诗,俄罗斯西夏学专家克恰诺夫较为完整地翻译了《夏圣根赞歌》全文并进行了注释。现将诗中的最后一部分摘录如下:
圣王似风□疾驰去,拉缰牵马人强国盛。
我辈从此人仪马,勇族向西圣容近,
未脱离,无号召,僻壤之中怀大心。
四方部族遣使贺,贫善人处善言说:
治田畴,不毁穗,民间盗窃无有,
天长地久,战争绝迹乐悠悠。
对于诗中“圣王似风□疾驰去”一句,克恰诺夫对“风”字后面的字没有能够识读,卢梅、聂鸿音将这一句翻译为“风角圣王神瘤军”,认为“风角圣王”指元昊。李范文、史金波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风帝”“风角”或“风角城皇帝”均指元昊。“风角圣王”为元昊,说明诗中所记述的事发生于李元昊统治时期。
“勇族向西圣容近”中的“圣容”,在西夏仁孝陵墓出土的西夏文残碑中有“年中西隅,圣容众宫”之语。《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汉文部分有“庆寺监修都大勾当、行宫三司正兼圣容寺感通塔两众提举、律晶赐绯僧药乜永诠”,说明诗中“圣容”即指西夏圣容寺,在今永昌县北十公里处。
圣容寺,是西夏王朝模仿宋朝在寺院宫观中普遍设置帝后神御、神御殿的做法,吸取吐蕃民族“佛祖合一”思想而独创的。《御驾西行烧香歌》第九句“父母大恩报不完”,可知报父母恩是西夏仁孝皇帝祭拜圣容寺的原因,可见西夏圣容寺可以祭祀先祖。宋庆历四年(1044),元昊上誓表:“乞颁誓诏,盖欲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倘君亲之义不存,或臣子之心渝变,使宗祀不永,子孙、罹殃。”说明元昊对祖先十分敬畏,从西夏圣容寺的性质可以看出元昊此次祠神的对象应该是先祖神灵。
对于这次西凉府祠神的真实目的,可从元昊同年安排的一次佛事活动进行对比而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正月,“元昊请人供佛五台山,乞令使臣引护,并给馆券从之”。元昊的真实目的正如清人毕沉所说“实欲窥河东道路故也”。“性雄毅,多大略”的元昊选择凉州祠神和“供佛五台山”一样,不仅是一次单纯的佛事活动,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这才是凉州祠神的真实目的所在。
凉州东连关陇,西接甘州,北通契丹,南当吐蕃,无不对其虎视眈眈。当时西夏正在准备对宋发动战争,大量军备集结在东面,河西地区只在甘州路驻军三万,防备较为薄弱。西夏统治者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以防在对宋战争中“后院起火”。元昊称帝初期统治基础尚不稳定,国内“诸蕃向背不齐”,叛乱事件频发,周边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基于这种状况,元昊利用西凉府祠神之机对河西进行战略部署十分必要。
其实,西夏早在李继迁时代就确立了“西取秦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凉州是夺取河西的关键。“不得西凉,则酒泉、敦煌诸郡势不能通”,夺取了凉州,就得到了整个河西走廊。此后几十年,李氏三代对河西“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元昊自凉州尽有其地,则控制河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盖平夏以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为了加强凉州的防御能力,1068年五月,西夏对凉州城垣及周边堡寨进行了修建,还为士兵们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铜炮。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据《宋史》记载,李遵顼为西夏宗室,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曾孙,“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加之,此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家破人亡,怨声四起。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神宗遵顼拒绝为蒙古出兵。首先,在都城遭到围攻之时,李遵顼逃亡避难之地首选陪都西凉府是理所当然的。李遵顼出生于1163年,这时正好是其父亲齐王彦宗镇守凉州期间。......
2023-08-07
下面这段故事,摘自于《凉州府志备考·遗事记·集异记》,它记载了元宵节唐玄宗随道士叶法善夜游西凉府观灯的故事。玄宗称其盛者久之,乃请回。唐玄宗观看西凉灯会,连绵数十里,车马聚集,百姓众多。唐玄宗长时间称赞西凉府灯会盛大之后,方才回长安。又曾经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叶法善与唐玄宗游览月宫,聆听月宫中的乐曲。唐玄宗询问乐曲的名称,叫作《紫云曲》。......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凉州卫儒学当年招生,11岁的李锐报考“童子试”,考中就读,是文庙儒学历史上第一批学生。按照科举规定,李锐应该由凉州卫儒学推荐参加在西安贡院举办的乡试。分明填写自己“贯陕西凉州卫籍”,却又是湖广乡试的中式举人,这在科考史上实属罕见。这也只能侧面说明,李锐成年后,已经随家迁居到湖北了。皇帝震怒,彻查礼部办差人员,李锐疑遭牵连被罢职。......
2023-08-07
位于武威城北15公里处的凉州区永昌镇,是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所在地。从此,元朝在武威的统治中心由西凉府转移到了永昌府,永昌府成了当时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把元朝永昌路治所与明朝永昌卫治所混为一地,是从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始。高昌王碑中有“奔父丧于永昌”,即指元朝永昌路治所永昌府。而在永昌县至今还未发现和永昌王有关的任何遗迹。这处遗址的方位、里程与史书记载相符,确定为元朝永昌府遗址。......
2023-08-07
后来李德明去世,元昊即位,他立即着手建立西夏王朝。后又改革兵制,使西夏士兵人数猛增。最后,元昊对西夏的传统习俗进行彻底的改革,创立了文字,重新制作了礼乐制度,并将此制度颁行全国。与此同时,元昊不断攻城掠地,扩大疆土,西夏国的版图日益扩大。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听说李元昊自称皇帝后,非常生气,立刻贴下告示,捉拿李元昊。李元昊大怒,亲自率兵攻打延州,宋军大败。......
2023-08-30
阴铿才名远扬,为人谦和,德行卓伦,不论贵贱均能以礼相待。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阴铿与友人同宴共饮。山东郯城人何逊写诗风格颇似阴铿,人们遂将二人之诗并称为“阴何体”。杜甫评价李白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而杜甫自己诗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是从阴铿的诗中脱化而来的。据历史记载,阴铿的文集有三卷。值得一提的是,阴铿的父亲阴子春为梁武帝时的大将军,因战功卓著,又迁信威将军,都督梁、秦、华三州诸军事。......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