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文化概览:武威灵渊池,古代王室园林,旅游胜地

凉州文化概览:武威灵渊池,古代王室园林,旅游胜地

【摘要】:武威灵渊池,又名灵云池,故址大约在今大云寺、海子巷一带,是古代凉州王室园林,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这是灵渊池之名见诸于古代史料笔记的最早记载。这是灵渊池得名的时间和缘由。从王维与高适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在盛唐时期,武威灵渊池声名显赫,盛极一时。此后,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寻访灵渊池时,昔日的舞榭亭台、画舫酒楼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只是浅浅的浊流与肃杀的芦苇。

武威灵渊池,又名灵云池,故址大约在今大云寺、海子巷一带(一说今雷台湖或海藏南湖),是古代凉州王室园林,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其最早开浚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史书记载来看,灵渊池在汉末就已形成,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现已荡然无存。

关于灵渊池的来历,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都野泽注》中记载道: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迳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

这是灵渊池之名见诸于古代史料笔记的最早记载。此外,《水经注·都野泽注》还援引了王隐《晋书》的记载:“泉源徙发,重导于斯,故有灵渊之名也。”这是灵渊池得名的时间和缘由。

从上述史料可知,灵渊池在汉末就已经存在,到三国曹魏嘉平年间(249—254)得名为灵渊池。但其确切的地址至今在史学界尚有争论。

738年夏,诗人王维写下了《灵云池送从弟》一诗:“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轻歌曼舞之中,画舫轻移,鸟鸣声声,描绘出了一幅夏日武威灵云池的美丽图画。754年秋天,大诗人高适挥手写下《陪窦侍御泛灵云池》一诗,诗中吟唱道:“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灵云池秋日优美独特的风光跃然纸上。

从王维与高适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在盛唐时期,武威灵渊池声名显赫,盛极一时。

从764年到1372年,在长达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武威先后被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占据,武威一带一直兵祸不断,千年名池从此败落。

明代时,丁昂写过一首题为《双塔》的咏凉诗,诗中有一句“同穿碧落长河漏,共鉴寒潭倒影摇”,其中的“寒潭”可能就是灵渊池。明代陕西宁夏都御史吴铠(约1491—约1539)游览当时凉州的著名景点鱼池后,欣然写下了《鱼池》一诗,里面有“客里聊登塞上楼,陂塘雨过正清幽”的句子,这里的“鱼池”“陂塘”有可能就是当年的灵渊池。

清乾隆时,陕甘总督杨应琚(1696—1766)在《凉州怀古》一诗中也提到了灵渊池。诗中写道:“神鸟至今留废县,灵池作伴继前人。”在这首诗中,我们已感受到灵渊池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只是怀古时发出的一声感慨。

此后,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1776—1847)寻访灵渊池时,昔日的舞榭亭台、画舫酒楼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只是浅浅的浊流与肃杀的芦苇。他不禁写下《过灵渊池感赋》一诗感叹道:“昔日清波今浊流,兰桡曾此泛嘉州。萧萧芦苇依然在,不见青帘卖酒楼。”并在诗前小序中说:“或云城北海子,或云东门外之鱼池,未知熟是。”说明在张澍生活的年代,人们已经说不清灵渊池的具体位置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碧波荡漾了千年的灵渊池日渐破败,1927年武威大地震后池水变少,逐渐干涸。从此,千年灵渊池永远成为一段历史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