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文化概览》:王之涣与《凉州词》研究成果

《凉州文化概览》:王之涣与《凉州词》研究成果

【摘要】:726年,由于受到小人的诬陷攻击,39岁的王之涣愤然辞官而去,过了15年自由的生活。可是,任职不久,王之涣竟身患重病,不幸于742年去世,享年55岁,后葬于洛阳北原。王之涣的《凉州词》便作于其辞官居家的那15年期间,也就是727年至741年。王之涣曾做过两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第一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笔下的《凉州词》,被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

《凉州词》是千年历史陶冶下的不朽遗存,是汉风唐韵洗礼过的文字精粹,是古城武威悠久灿烂的文化见证。据《乐府诗集·乐苑》记载,大唐开元年间,常年驻守西部边关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将搜集到的《凉州曲》进献给精通并酷爱音乐唐玄宗,玄宗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自然便称为《凉州词》。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并流传至民间,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当时也称为《凉州歌》。唐代许多诗人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为《凉州曲》填写新词,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一百多首,《凉州词》从而风行天下。

关于王之涣的生平经历,《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立传,《唐才子传》虽然提到了王之涣,但也“语焉不详”。直到1932年,盗墓贼将埋藏在洛阳北原的王之涣墓志挖掘而出,然后被国民党元老、金石学家、爱国人士李根源收购而得,王之涣的身世之谜才彻底揭开。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后迁居绛州,长大成人后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726年,由于受到小人的诬陷攻击,39岁的王之涣愤然辞官而去,过了15年自由的生活。742年,王之涣又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可是,任职不久,王之涣竟身患重病,不幸于742年去世,享年55岁,后葬于洛阳北原。

王之涣的《凉州词》便作于其辞官居家的那15年期间,也就是727年至741年。在这期间,王之涣在干什么呢?

我们仍然从王之涣墓志铭中去寻找答案。墓志铭说,王之涣辞官后,“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从中可以看出,那15年,王之涣并不是默默无闻独守家中,而是或居家闲散,或远游塞外。例如,732年左右,王之涣就曾流寓蓟门,这可从其《九日送别》以及高适《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诗中可以看出。但他是否来过河西边塞呢?我们继续回到那首《凉州词》,去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和判断。

王之涣曾做过两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第一首。此诗又名《出塞》,又题作《听玉门关吹笛》。高适有和诗《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全诗曰:“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著名历史学家、唐代研究学者岑仲勉先生在他所著的《唐人行第录》一书中认为,高适所“和”的“王七”,就是王之涣,因为高诗所押的韵也与王之涣这一首相同。一般情况下,“和诗”大都依对方诗句的原韵而作,据两首诗来看,这个理由是比较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