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而几乎和高适同时来到凉州的,还有和他在边塞诗坛齐名的大诗人岑参。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于天宝三年(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天宝八年(749),34岁的岑参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即天宝十年(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在凉州度过了近半年的军旅生活。
在经历了辛苦旅程之后,岑参忙里偷闲,小游凉州城。当他来到花门楼(一说花楼,故址在今凉州大云寺附近)前一家小酒店时,看到道旁榆钱初绽,一位年近70的老翁安然沽酒待客,这诱人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岑参。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一边欣赏着动人的春光,一边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当即作了《戏问花门酒家翁》一诗:“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为凉州早春景色所激动,所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生活在凉州的日子里,诗人每每作诗记之。如他在三月与朋友登凉州尹台寺后写的《登凉州尹台寺》便流露出对凉州景致与众不同的感受:“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而在更多的时候,在凉州的岑参,面对边塞风景,也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如他在是年春写的《河西春暮忆秦中》一诗:“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既写出了凉州三月的景色,又透出了对家乡的牵挂。又如他的《凉州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一诗:“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看着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缕缕乡愁情不自禁地缀满了边塞垂柳,诗人融情入景,景中出情,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在凉州的日子里,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岑参等幕府中人,经常因为军务奔走边塞各地,每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见,因此,在凉州送别友人的场景,便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岑参的诗歌中,只751年五月就写了多首送别诗,如《凉州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凉州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在友人离开凉州前,岑参置酒送别,在西去的驿道边和友人握别,其中滋味多么复杂,多么感伤!
751年农历六月,岑参的好友李副使将离凉州,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诗人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邀请他到凉州城中的酒家,饮酒话别,并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一首,祝酒劝饮,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751年夏天,岑参将要离开凉州回长安。但由于公务耽搁,他还需在凉州暂留一段时间,不能与朋友一道回京,只好先送朋友。不久,岑参也离开凉州,回到了长安。第一次凉州之行,尽管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岑参对凉州已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三年后,在天宝十三年(754)夏秋间,岑参又赴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做节度判官。从长安行至临洮,又从临洮出发时,岑参又想起了凉州。他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中说:“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凉州。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不久,岑参又来到了曾经生活过半年的凉州,带着浓厚的感情在凉州停留了好几天。第二次来到凉州时,高适也恰好在凉州。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的人生轨迹竟然在凉州重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年,高适54岁,岑参40岁。几天后,岑参继续向西赴北庭都护府,而此后不久,高适也离开凉州,随哥舒翰开拔潼关。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26岁的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与乔知之率领的北征军。但在七月,陈子昂却离开军队独自南返。在陈子昂的眼中,那时凉州的经济军事状况如何呢?陈子昂的这段话,是了解初唐时期凉州边防、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可见,陈子昂在回归的过程中,对张掖、凉州的军事力量、粮草储备、边防潜在的危险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2023-08-07
西汉初年,匈奴占据河西之地,西控西域各国,南制西羌诸部,对西汉王朝的西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此次出战河西是19岁的霍去病第一次独立领兵作战。霍去病坚持“舍服知成而止”的政策,只要敌军表示归服便赦而不问,拒战者诛杀,归附者赦免。霍去病不畏强敌,指挥三千骑兵与敌展开短兵交战,斩杀了折兰王和卢侯王,击溃了敌军,胜利回师。这年夏,汉武帝又命霍去病领数万骑进攻河西。......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