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岑参及其凉州游记-凉州文化概览

岑参及其凉州游记-凉州文化概览

【摘要】:而几乎和高适同时来到凉州的,还有和他在边塞诗坛齐名的大诗人岑参。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在经历了辛苦旅程之后,岑参忙里偷闲,小游凉州城。751年夏天,岑参将要离开凉州回长安。第一次凉州之行,尽管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岑参对凉州已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那年,高适54岁,岑参40岁。几天后,岑参继续向西赴北庭都护府,而此后不久,高适也离开凉州,随哥舒翰开拔潼关。

而几乎和高适同时来到凉州的,还有和他在边塞诗坛齐名的大诗人岑参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于天宝三年(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天宝八年(749),34岁的岑参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即天宝十年(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在凉州度过了近半年的军旅生活。

在经历了辛苦旅程之后,岑参忙里偷闲,小游凉州城。当他来到花门楼(一说花楼,故址在今凉州大云寺附近)前一家小酒店时,看到道旁榆钱初绽,一位年近70的老翁安然沽酒待客,这诱人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岑参。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一边欣赏着动人的春光,一边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当即作了《戏问花门酒家翁》一诗:“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人为凉州早春景色所激动,所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生活在凉州的日子里,诗人每每作诗记之。如他在三月与朋友登凉州尹台寺后写的《登凉州尹台寺》便流露出对凉州景致与众不同的感受:“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而在更多的时候,在凉州的岑参,面对边塞风景,也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如他在是年春写的《河西春暮忆秦中》一诗:“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既写出了凉州三月的景色,又透出了对家乡的牵挂。又如他的《凉州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一诗:“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看着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缕缕乡愁情不自禁地缀满了边塞垂柳,诗人融情入景,景中出情,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在凉州的日子里,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岑参等幕府中人,经常因为军务奔走边塞各地,每次一别,不知何日再见,因此,在凉州送别友人的场景,便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岑参的诗歌中,只751年五月就写了多首送别诗,如《凉州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凉州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在友人离开凉州前,岑参置酒送别,在西去的驿道边和友人握别,其中滋味多么复杂,多么感伤!

751年农历六月,岑参的好友李副使将离凉州,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诗人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邀请他到凉州城中的酒家,饮酒话别,并作《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一首,祝酒劝饮,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751年夏天,岑参将要离开凉州回长安。但由于公务耽搁,他还需在凉州暂留一段时间,不能与朋友一道回京,只好先送朋友。不久,岑参也离开凉州,回到了长安。第一次凉州之行,尽管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岑参对凉州已有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三年后,在天宝十三年(754)夏秋间,岑参又赴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做节度判官。从长安行至临洮,又从临洮出发时,岑参又想起了凉州。他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中说:“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凉州。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不久,岑参又来到了曾经生活过半年的凉州,带着浓厚的感情在凉州停留了好几天。第二次来到凉州时,高适也恰好在凉州。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的人生轨迹竟然在凉州重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年,高适54岁,岑参40岁。几天后,岑参继续向西赴北庭都护府,而此后不久,高适也离开凉州,随哥舒翰开拔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