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文化之佳话:高适与凉州的不解之缘

凉州文化之佳话:高适与凉州的不解之缘

【摘要】:在他52岁至55岁时,与凉州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就这样,直至55岁,高适大部分时间都在河西度过,也是在此期间,他与武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高适在凉州,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河西节度使派高适陪同,公务之余,高适陪窦侍御游览凉州美景。高适在诗歌之中,除了描写凉州美丽景色,又借景抒情,流露了自己不甘寂寞、急于用世、渴望仕进的强烈愿望。此后,高适再也没有回过凉州。

753年,身处凉州的高适,登高望边塞茫茫,抬头见鸿雁南飞,不禁吟唱道: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高适《武威作二首·其一》

高适,盛唐边塞诗诗人的杰出代表。在他52岁至55岁时,与凉州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高适年轻时曾入长安求仕,并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立功边塞,但最终无果而还。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魄之极。天宝八年(749),49岁的他,因有人举荐,授封丘尉。但小小的封丘尉与高适心中追求的不朽功名有较大的差距,使高适常怀不平,终于在三年后弃官,史书记载道:“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752年秋冬之际,52岁的高适盼到了他一生进退的第二次契机,他怀里揣着一封田梁丘写的推荐信,到边塞武威,去投靠威震河西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史书说“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正是由于哥舒翰的赏识与挽留,高适遂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就这样,直至55岁,高适大部分时间都在河西度过,也是在此期间,他与武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

高适在凉州,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有时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有时寻古探幽,找朋访友,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有时流露出一种英雄迟暮、廉颇老矣的悲凉:“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754年秋天,朝廷派窦侍御一行人前来凉州视察军情民生。河西节度使派高适陪同,公务之余,高适陪窦侍御游览凉州美景。他们泛舟灵云池,攀登莲花山,并留下许多诗歌。高适在诗歌之中,除了描写凉州美丽景色,又借景抒情,流露了自己不甘寂寞、急于用世、渴望仕进的强烈愿望。

当时武威佛教兴盛,庙宇香火旺盛,在窦侍御离开后,年已54岁的高适思虑再三,在武威皈依佛教。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随哥舒翰离开武威,前去戍守潼关。他走到古浪县时,作了《入昌松东界山行》诗一首,挥手向凉州告别。

此后,高适再也没有回过凉州。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凉州,永远是高适心中抹不去的记忆,永远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之一,他拥有的凉州生活经历,洗礼和提炼了他的创作,而他留下的一首首诗篇,也为凉州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气象注入了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