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留凉州游牧区域经济特色的同时,北魏也通过移民屯垦加强凉州的农业经济基础。写出了那时凉州的繁荣。西魏、北周时期,均田制在武威的普遍推行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北魏至北周时期的武威,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北魏时期的506年七月,凉州地震有声,城门崩塌。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列举了北魏平定凉州后,网罗的河西文化学术人士近二十个,他们为北魏的制度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3-08-07
隋朝统一中国后,凉州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汇入了隋唐盛世统一的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继续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正如陈寅恪所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隋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活跃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为河西走廊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武威开始复兴。隋大业初年(605),裴矩来到河西“监知关市”“引致西蕃”,进行招商活动,“于武威、张掖间往来以引致之”,吸引西域诸国与中国贸易。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后,为了向西域诸国显示其“威德远播”,亲自出巡河西地区。《隋书·裴矩传》记载:“及帝西巡,次焉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承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这是河西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贸易盛会,无疑反映了凉州商肆的繁华。
隋朝时期,凉州城市规模继续发展。《宋史·吐蕃传》记咸平元年(998)十一月:“河西军即古凉州,东至原州千五百里,南至雪山、吐谷浑、兰州界三百五十里,西至甘州同城界六百里,北至部落三百里。周回平川二千里。旧领姑臧、神乌、番禾、昌松、嘉麟五县,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三,口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三。今有汉民三百户。城周回十五里,如凤形,相传李轨旧治也。”这里指的是隋末李轨筑的凉州城的规模和形状。
有唐一代,武威城不仅是州(郡)、县治,而且成为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治所。因河西走廊的得失,对唐都长安的安危至关重要,所以唐代河西节度使是当时所建立的十个节度使和经略使中最大者之一。唐朝从建国起到以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发生过不少战争,多数是围绕着凉州或是以凉州为基地进行的。凉州对于唐朝经略大西北、通商外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朝廷一直把一些著名的文臣武将任命为凉州的军事行政长官,这也说明当时武威地位之重要。
隋、唐共经历了三百多年时间,凉州在农业经济方面呈现出一个繁荣和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从唐初期到“安史之乱”这一阶段,更是如此。当时武威郡所属一些地方还能植桑养蚕,《唐书·地理志》就有“武威郡土贡白绫”的记载。同时,由于对吐蕃采取和好政策,出现了“汉人耕耘,蕃人畜牧”的安居乐业局面。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武威成为西北重镇和丝绸之路都会,对开发西域和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篇章。天宝八年(749),全国屯田收成的总数为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其中,河陇地区总收入七十万零九百九十石,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天宝十二年(753),河西走廊成了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新五代史》称“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在社会安定和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武威物繁人富,已充分具备通商大邑的条件和地位。当时,中国丝绸、瓷器等物与西域物产多在凉州交易,不少西域商人客居武威从事转手贸易。
文学艺术方面,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凉州成为“河西都会”,数以万计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投奔凉州,这些人是当时唐代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在凉州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凉州成了整个唐代边塞文化的中心。西凉乐曲、西凉伎对唐朝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乐府诗集·乐苑》记载,开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常年驻守西部边关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将搜集到的《凉州曲》进献给精通并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玄宗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自然便称为《凉州词》。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并流传至民间,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当时也称为《凉州歌》。唐代许多诗人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为《凉州曲》填写新词,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一百多首,《凉州词》从而风行天下。唐代大型宫廷歌舞《霓裳羽衣曲》也来自西凉乐舞。至今流行全国的舞狮子舞,也脱胎于西凉伎。
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凉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其人才之众多,作品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为我国文学艺术增添了光彩。这些产生于凉州的文学艺术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和艺术家对祖国西北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在保留凉州游牧区域经济特色的同时,北魏也通过移民屯垦加强凉州的农业经济基础。写出了那时凉州的繁荣。西魏、北周时期,均田制在武威的普遍推行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北魏至北周时期的武威,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北魏时期的506年七月,凉州地震有声,城门崩塌。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列举了北魏平定凉州后,网罗的河西文化学术人士近二十个,他们为北魏的制度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唐代前期,唐政府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治理,使凉州作为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凉州一度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国际交通的枢纽,是唐政府经略西域的后方总部,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唐初玄奘西行,经武威时写道:“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殊为可惜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凉州重兵内调平叛,吐蕃于764年乘机占领凉州,大唐时期的凉州从此走向败落。......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