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时期开凿的,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武威县志》记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石窟里面藏有北魏至明、清历代塑像、壁画、经卷等文物。
石窟中有一尊高28米、宽10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其依山而坐,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庄严肃穆,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释迦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彩绘华丽。佛像面相丰满端庄,颊丰颐满,塑像衣纹表现尤为出色,工匠熟练地运用了“曹衣出水”式样,既表现出轻纱特有的质地美,又充分体现了体魄健康、比例适中的形态美,使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了和谐统一。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有云纹青龙、大象、梅花鹿、经卷、猛虎和树木花卉,壁画舒展流畅,潇洒飘逸,真实自然,极富质感,达到了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境界。
1986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凉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
412年十月,北凉沮渠蒙逊由张掖迁都姑臧。沮渠蒙逊信奉佛教,于412—433年间,召集凉州高僧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北凉沮渠蒙逊“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
433年,沮渠蒙逊去世,沮渠牧犍即位。439年,北魏军队进攻姑臧,沮渠牧犍投降,北凉灭亡。北魏“徙凉州民三万馀家于京师”,其中有僧侣、工匠3000多人。这3000僧人、工匠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
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中不乏高僧法师。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在云冈石窟这些宏大精美的雕塑背后,凉州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也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因此,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天梯山石窟的开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其后,隋唐各代陆续开凿,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据碑铭记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还有26窟。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下来比较完整的有8窟。
1958年4月,武威决定兴修黄羊河水库,而天梯山窟址恰好地处水库淹没区,石窟中大量的塑像和壁画被拆了下来,搬运到甘肃省博物馆保存。199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文物。1993年,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进行修复。2001年6月,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维修。先后维修了大佛窟防渗水围堰、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并进行了环境道路整治工作。2005年12月24日,甘肃省举行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签字仪式,标志着文物正式回归武威。
天梯山石窟大佛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26岁的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与乔知之率领的北征军。但在七月,陈子昂却离开军队独自南返。在陈子昂的眼中,那时凉州的经济军事状况如何呢?陈子昂的这段话,是了解初唐时期凉州边防、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可见,陈子昂在回归的过程中,对张掖、凉州的军事力量、粮草储备、边防潜在的危险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自东汉初期开始,大量羌族移居凉州,从此凉州常常被困于羌族的侵扰。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东汉建立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永初四年,羌族叛乱,攻掠凉州,东汉军队多次讨伐失败。护羌校尉段颎对羌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但起义仍不断发展,“寇势转盛,凉州几亡”。羌人起义最后虽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羌族攻城略地,对包括凉州在内的河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