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窦融台:凉州文化的重要遗址

窦融台:凉州文化的重要遗址

【摘要】:武威皇娘娘台的前身为东汉窦融台。相传东汉初,窦融驻守河西期间,曾令军民在武威城西用土夯筑了一座点将台,用以训练兵马,后来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就将这座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为了怀念他的功德,遂将其指挥夯筑的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并在台旁立《窦公台碑》,以歌功颂德。

武威皇娘娘台的前身为东汉窦融台。相传东汉初,窦融驻守河西期间,曾令军民在武威城西用土夯筑了一座点将台,用以训练兵马,后来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就将这座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

窦融是陕西咸阳人,他是怎么来到河西,来到武威的呢?

窦融年轻时,在王莽的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镇压了多次农民起义。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降刘玄的起义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为校尉,后被推荐出任巨鹿太守。窦融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见刘玄政权不稳,就不愿到巨鹿任职。窦融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护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几代都在河西镇守,有一定的政治基础。于是,窦融就对他的家人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就这样,窦融辞去巨鹿太守,来到了河西,执掌张掖属国都尉一职。

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后来,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人一致推举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为了防止羌人扰乱,抵抗匈奴侵扰,保卫河西安宁,窦融在平日“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为保障社会安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流民前来投奔河西者络绎不绝。估计就在那时,窦融在武威调集军民夯筑了那座著名的点将台。

窦融在河西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生产活动,河西的农业经济可与中原地区媲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河西环境,窦融严令“吏民毋得伐树木”。窦融的苦心经营,使河西一带成为一个比较富庶与安宁的地区,特别是姑臧(武威)更为富饶。《后汉书》说:“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光武帝建武五年(29),窦融又一次展示出他远大的战略眼光,决定归附刘秀。窦融遣长史刘钧向刘秀奉书献马,表示愿意归附,刘秀大喜,赐给窦融玺书,授窦融为凉州牧,窦融从此归附东汉王朝。“窦融归汉”自此成为后世的著名典故。建武八年(32),窦融率五郡太守及西北少数民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刘秀大军会师,共同击败天水隗嚣叛军,因功封为安丰侯。

建武十二年(36)刘秀平定甘肃、四川后,下诏让窦融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窦融从此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几年的河西,前去洛阳,被刘秀拜为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

窦融离开武威后,当地人民为了怀念他的功德,遂将其指挥夯筑的点将台称之为窦融台,并在台旁立《窦公台碑》,以歌功颂德。由于时过境迁,年代久远,该碑早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