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代武威开发与凉州文化

汉代武威开发与凉州文化

【摘要】:西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河西归汉之后,西汉为经营这一地区,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徙民活动,把中原地区的贫民和“罪犯”迁徙至河西。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进入河西,加之徙民带来中原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大大促进了河西走廊一带的开发。汉代的河西屯田,分担了汉政府经营河西所需的浩繁支出,是国家对西部疆土最有价值的投入。

为经营“河西四郡”,汉代创设了一种屯田制度。屯田是由官府组织人力垦荒种粮,给养屯守驻防军队,或为官府提供税粮的一种措施。这是使耕地面积成倍翻番的关键性举措。

早在西汉文帝时,就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以军队制式开始了天水、兰州等地的屯田,为河西地区的经营开了先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开通河西走廊之后,又开始了河西四郡屯田。《汉书·食货志》云:“元鼎二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这是西汉屯田的开始,也是河西地区屯田的开始。当时,国家预作耕牛、种子等方面的先期投入,让军人以军事建制去垦荒种地,收入归国家所有;民户则免三年租税。所垦土地沟洫纵横,方整有序。这些措施,在当时是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西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由戍边士兵所种,收获交公,衣食由国家供给;民屯则由徙民所种,向国家交纳地租。历史上曾在屯田地区派遣“屯田校尉”,掌管屯田事务

凉州是最早实行屯田制的地区之一。河西归汉之后,西汉为经营这一地区,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徙民活动,把中原地区的贫民和“罪犯”迁徙至河西。

据《汉书·地理志》载,河西四郡当时有户六万一千余,口十八万余。如果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大约有四十万人左右,《汉书·武帝纪》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

河西移民来自全国各地。霍去病远征匈奴后,“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与贫民同徙者还有一部分罪徒或戍卒家属及自愿移入者。专家估算,终西汉一代,河套徙民估计约百万。而与河套同步开发的河西地区也移民28万人之多。这样,100多万人共同开发了河西地区。

汉代将移民、设郡、屯垦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移民到河西后按照军事编制进行管理,按其职责有田卒、守谷卒、河渠卒等。汉政府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官职,如农都尉、护田校尉、候农令、守农令、劝农椽、仓长、仓佐等,以便于屯田管理。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进入河西,加之徙民带来中原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大大促进了河西走廊一带的开发。

汉代的河西屯田,分担了汉政府经营河西所需的浩繁支出,是国家对西部疆土最有价值的投入。著名将领赵充国、路博德、马援等先后驻屯河西。

而那些到凉州屯田的移民,在帝国疆域的最前沿,已于浑然不觉中担负起了开发凉州、保家卫国和接纳外来文化的使命。汉代也因此而牢牢巩固了凉州,创造了盛极一时的凉州汉文化。

从那时起,“凉州八景”中“绿野耕牧”的局面就开始形成了。

这是凉州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开发,而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