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借招生存术:疾病缠身著名诗人因痛自杀

借招生存术:疾病缠身著名诗人因痛自杀

【摘要】:著名诗人、作家徐迟以家喻户晓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蜚声人间,在82岁竟以跳楼自尽告终,不仅震撼了海内外文坛,还引发了人们许多的“徐迟猜想”……遗憾的是,徐迟晚年却出现了多次的接踵而来的不幸的遭遇。是年8月,寄来《古诗一首》,10月15日他与陈女士在武汉宣布结婚。同年4月,徐老偕妻子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我们在惠州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白桦和洛夫等认为,既然是著名诗人朗诵会,她就不应该参加。

著名诗人、作家徐迟以家喻户晓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蜚声人间,在82岁竟以跳楼自尽告终,不仅震撼了海内外文坛,还引发了人们许多的“徐迟猜想”……

他的知交野曼作了如下叙述:

1996年12月13日上午8时多,诗人曾卓从武汉来电话,说“向你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徐迟已于今日凌晨1时半逝世!”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悲哉!悲哉!

徐迟晚年,创作上可谓空前的升腾。从1978年64岁出版《哥德巴赫猜想》一书起,佳作、力作迭出,震撼了我国文坛。1989年75岁起,又在我国文学界第一个用电脑写作,写自传长篇小说江南小镇》。仅仅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第一部的60万字。接着又从1992年78岁起,开始翻译一万六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等。这些创作和翻译,都在电脑的彩色屏幕上交叉着进行,并以高速度闪烁飞驰向前!与此同时,从1990年起,他还开始了600万字的《徐迟文体》的编辑工程。难怪他于1995年12月2日给我的信中说:“我正进入八二妙龄。”

遗憾的是,徐迟晚年却出现了多次的接踵而来的不幸的遭遇。最不幸的,是1985年1月,他那50多年患难与共的妻子,因患癌症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是致命的打击。他的邻居、诗人洪洋,对他十分了解。洪洋告诉我,徐迟对妻子感情忠贞不二,在极度的悲伤之后,多少年来他坚决拒绝续弦。别人也不敢轻率给他提亲。但是,日日夜夜伴随他、与他对话的,只有一部电子计算机,生命的年轮却在无情地增加,稀薄的感情生活开始使他感到孤独无奈。

1992年的春天,是他爱情苏醒的春季。一个陈姓女士终于闯进了他的禁区。他已经78岁,又开始拥有青春如火的爱情。

是年8月,寄来《古诗一首》,10月15日他与陈女士在武汉宣布结婚。

同年4月,徐老偕妻子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我们在惠州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议期间,徐老与许多老朋友促膝交谈,十分开心。没想到,他的妻子在第二天的早餐席上,发现出席“笔会”的贵宾名单上,漏掉了她的名字,突然放声哭了。说这是对她的不尊重也是对徐迟的不尊重。回到小岛宾馆,她威胁徐老,要他立即离开惠州。徐老为此既焦急又难堪,跑来找我,说:“野曼,你看怎么办?”他不断摇头、叹息,说“真没办法!”幸而邹获帆、曾卓兄等从中调解,才使这场风波平息下来。

谁知一波接着一波,第二天在公园举行诗歌朗诵晚会,她又递给我一首急就章,要求参加朗诵。徐老两次跑来找我,他摊开两只颤抖的手,说:“你和白桦商量一下,看怎么办?”白桦和洛夫等认为,既然是著名诗人朗诵会,她就不应该参加。我只好跑去劝她,要她理解我的困难。她又嘤嘤地哭了。

显然,她这两次意外而又公开的“哭泣”,不只把徐老推到了十分狼狈和尴尬的地位,而且使他的心灵受到了非同小可的打击,他沮丧地跟我诉苦:“你看,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

不久,徐老终于提出和她离婚。徐老当时表现得十分坚决。1994年12月20日,“第二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在深圳举行,

他提前赶来报到,见了我高兴得又是拥抱又是握手,然后把我拉到一旁,低声说:“她还说要来参加,如果她真的来了,你坚决把她挡住!”

据说,在1995年1月间,他们在武汉办理离婚手续,徐老付给对方七千元作为生活补助,从此分道扬镳。1995年2月19日徐老来信说:“我的事已妥善解决。但是前景苍茫,主要是老了,不知如何方好!”

幸而徐老很快就越过了“苍茫”的栏栅,又坐到闪烁的电脑屏幕之前,为多种著作向前冲刺;还跨出了门槛,奔向火热的生活中去了。他让生命又一次向上升腾。

多么好!他于1995年4月17日来信说:“我去了一次三峡大坝工程,刚刚回来了,葛洲坝建成已使青滩泄滩和鬼门关化为温驯的水波,三峡大坝建起来,又将有温和的柔波荡澜在夔峡、巫峡和西陵峡上。愿振兴了我中华后,人间的险滩、暗噍和鬼魔俱消弭,全球弥漫着温馨的秋波!”

多么好1 1995年4月29日他又来信说:“我在《更高西江石,壁》文中,居然写了我是八十妙龄,你以为如何?一组三峡的诗,要放长时限,我想可能会有一次井喷的,过去我已经写了不少,无疑这次一定会泉涌、瀑坠、井喷……”

在同一天,他还为我主编的《国际华文诗人百家手稿集》写了304字的《徐迟自传》,他宣告:“终身被诗爱着,也爱着诗。到八十岁时还是妙龄,被计算机和高科技迷住了。”

多么好!他又在我们的“第三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出谋献策,建议邀请美国著名的华文诗人纪弦参加,说:“他年事已高,要好好研究如何接待,果能成功,将成为轰轰烈烈的一个大笔会。”还说让“我和他四只手紧握在一起。”

多么好!他于1995年6月7日来信,说他已回到了浙江南浔水镇老家。决定学《文心雕龙》的写法,写五十篇章,名曰《诗学》,而且已开始写了4章。令人高兴的是,这封信的后面署名,居然是“小老头徐迟”。

1996年,是徐老生命历程中的多事之秋。首先是在生活上,他陷入了重重困境。

新年刚过,他在第一封信,就捎来了一片阴云:“九六年的到来,我只过了元旦的一个好日子。元月二日,武汉市开始了从未有的停电生活……连续停电半个月,便觉得生命几乎到了尽头。……山穷水尽已无路,更无柳暗花明村。”读着这信,我的心也在颤栗,而且在谴责自己,对不起徐老。

近几年来,每逢寒冬,徐老都到广东避寒。去年——1995年12月3日,他也曾写信给我,要求到广州避寒,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能提供可依的一枝吗?我想能不能进得温泉,你有妙计否?现在搞市场经济,必然进不去了。诗人腰缠万贯是没有……,只好怅望而已。”在这封信上他还说,人家“全部住上了暖气房,我已提出要求,可是,七年来未能解决,今年怕也解决不了,就写几首发热的诗来烤烤火吧!”借诗烤火,这也许将成为千古奇谈!徐老呵!您虽非“腰缠万贯”,却为人民献出了1000万字的心血结品,其价值又何止“万贯”?!诗文贱价人无价,字字血凝亮千秋,历史将记载您的功勋!而我为之深深负疚的是,虽然,当时我也曾马上为徐老与从化温泉联系,但他们只答应提供住宿,而膳食则要自理。徐老曾于1995年12月2日回信说:“从化温泉,我看还是不要安排了,因为吃喝自理,在武汉还可以,在广州、珠江,我想是无法做到的。我月收入也不少,但与南窗相比,远远不够资格,暂且作罢。”为此,我也没有进一步争取,为他“提供可依的一枝”栖身之地,而终于令他在天寒地冻之中,身临“生命几乎到了尽头”的困境,我是多么地内疚啊!

幸而,这时诗人熊召政亲自开车子赶去,把他送到了有暖气的电网招待所住下。他说:“我的寒冷的骨头,经过四、五个小时方才全部恢复正常。”2月1日又把他从电网所转送到北京姐姐家里。我接到了他从北京的来信,马上给他挂了电话。他第一句就说:“野曼,我在逃难,已到了北京姐姐家里。”

谁知他到了北京,因为旅途奔波而病倒了,进医院住了20多天;接着是“在京养病两个多月,什么事也没做。”回到武汉家,已是1996年春天。但他还是为寒冷叫苦不迭。他于5月13日来信说:“我很怕冷,立夏已过,而偏又阴雨不止。室外还比室内热。但我不能到室外去,只好在室内熬,忍受阴森森,冷冰冰的气象。丝棉袄穿在身上,还是咳嗽不止。”他终于又住进了医院。

因为寒冷,因为病(高血压和支气管炎)的肆虐等等,徐老的情绪已陷入了极端的苦恼和紊乱中。

苦恼之一,是无法进行创作。

苦恼之二,也许是由于对“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情有独钟,他因病未能参加“第三届笔会”而显得十分伤心。

10月23日下午,“笔会”举行前夕。他忽然来了电话,声音悲凉,说:“我气力不足,已断定不能参加‘笔会’了,实在令人伤心。”我的心也为之黯然。

过去举行的两次“笔会”,他都是活跃分子,又是跳舞,又是朗诵。老诗人吴奔星曾为此写过一首诗《向舞池寻找徐迟》:年逾八十的徐迟/舞步翩翩/仿佛十八九岁的潇洒风姿。”那次在深圳,他还悄悄地抄了我的诗《南风窗》,又诵又吟,神采非凡,博得了最多的掌声。显然,他争取参加“笔会”,是由于对友情与诗情的渴望。最后终未能参加,“渴望”的破灭,这对他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打击。

苦恼之三,是对医院完全失却信心,对病几乎绝望。1996年5月13日从北京回到武汉不久,在来信中谈到“咳嗽不止”时说:“我所属的医院(不是医院属我,而是我属医院)……给最贵重的药,而公费医疗证已不能用,买药要拿现款。虽可以报,而手续烦琐,经常不报,省点事而负担就很重。去冬六十七天住院,花费达三万元之巨,并不能把病治好。”同年11月13日,他的给我的最后一封来信中又说“我的病不见好,恐怕好不了啦。现在医院不是为病人服务,为奖金的,故不能去住。”以上实情如何,不得而知,但他对医院的失望情绪却无疑加剧了他负面的走向。从此,他正常的情绪再也没有回升,而是相反,不断下降到悲观失望的低谷。他的精神在一步一步走向崩溃。很不幸!在徐老从北京回来以后的六个月时间中,他居然两次说要离开这个世界,到别的星球上去。

这就是徐老发出的最后信息,也就是他从星空飘落之前,向人们发出的噩耗。

接近徐老的一些朋友,还反映了他去世前夕的两件事情:

一是,告诉他家里已于前几天(12月初)安装了暖气,他听了显得异常冷淡,说:“安装,也没有用。”。

二是,徐老对“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念念不忘,说:“如果我去参加了‘两山诗会’,对病可能会好些。”

前者说明,他对人世早就去意已定,对“暖气”的渴望已完全破灭;后者说明,他对诗情与友情,仍然萦萦于怀,溢满眷顾之情。

如今徐迟已到达了他渴望的“火星”,但是,他留下的巨大的心灵,却将永远在人间跃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