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京剧传承人陈国卿与史论研究的影响者吴祖光

京剧传承人陈国卿与史论研究的影响者吴祖光

【摘要】:第二位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吴祖光先生。大家都很高兴,早就闻名吴祖光先生是个戏剧家,为梅兰芳、程砚秋都拍过电影。当时吴祖光先生就给我们团长提出一个要求,吴祖光,著名学者、导演、戏剧家、剧作家。少年即有神童之称。吴祖光先生说啊没什么条件:第一呀我要唱戏的,演员出身;另外呢他比较喜欢看书,能写点字儿的。到1961年的时候,吴祖光先生突然有一天拿出一张报纸《光明日报》。

第二位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吴祖光先生。

1960年,我当时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剧团当演员,吴祖光先生到我们实验剧团来做创作员。大家都很高兴,早就闻名吴祖光先生是个戏剧家,为梅兰芳、程砚秋都拍过电影。当时吴祖光先生就给我们团长提出一个要求,

吴祖光,著名学者、导演、戏剧家、剧作家。少年即有神童之称。二十岁便在戏剧界和文学界享有盛誉。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以及京剧《三打陶三春》。他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导演的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

“我看你呀这方面今后多用点功,不要争舞台上一日之长短。我希望你多读点儿书,多写点儿字。你死了它都替你说话。我觉得你应该在演戏之余走这条路。吴先生这几句话我记一辈子。”说我要从事创作,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年轻的助手。团长说要干什么?他说我啊最近要写《凤求凰》,就是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要写《武则天》,就是把郭沫若先生那个话剧《武则天》改编成京剧,还有其他的一些剧本。找一个助手,帮我找一些资料,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团长就问他,您的助手需要什么条件吗?吴祖光先生说啊没什么条件:第一呀我要唱戏的,演员出身;另外呢他比较喜欢看书,能写点字儿的。就是能够帮助他整理一些文章的这样的一个人。后来团长就找了我了,说给你一个任务,给吴先生去当助手。后来我就帮助吴先生,他开单需要找什么资料,我就到图书馆去翻,翻完以后拿来给他看。他再开单,我再去找。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就是潜移默化,看到他对剧本的撰写过程,或者让我抄写一些东西。到1961年的时候,吴祖光先生突然有一天拿出一张报纸《光明日报》。当时《光明日报》只有四版,在第二版,是理论版,每周一版。吴先生说,小陈你过来,这有篇文章,这篇文章叫《青年有厚望焉》,看来这是个老先生,他看京剧《赤桑镇》后的漫笔。我说怎么了?他说这个老先生我怎么不认识?这京剧票友我认识的何止百位,只有这个名字没听说过。我一看,好,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在《光明日报》用笔名发表了。但是我不敢说,不知道吴先生什么意思。我就说,您看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行吗?还不错。这篇文章它言之有物,就是他文章里面写的有东西,看来这个老先生喜欢京剧,是个老票友。这出戏他一定会唱。他这里写的都很仔细,李多奎先生、裘盛荣先生怎么唱,完了这几个怎么唱,因为我是评吴钰璋、李长春、王晶华、李鸣岩他们在学演继承流派的过程当中的情况,我当时是出于我们年轻人怎么没人捧,那我作为同学,这是我的师姐师弟,我捧捧他的想法,但是我不敢用真名。吴先生这一说呀我就斗胆说,我说吴先生,这是我写的。啊!你写的。行啊!你口气还真够大的,《青年有厚望焉》,你是老先生?呵呵呵我一乐,吴先生也一乐:挺好,不错。我看你呀这方面今后多用点功,不要争舞台上一日之长短。我希望你多读点儿书,多写点儿字。你死了它都替你说话。我觉得你应该在演戏之余走这条路。吴先生这几句话我记一辈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培养出的学生们有些已经享誉京城,一群生龙活虎的京剧新秀把多年在学校学到的技艺在这里实践。几年里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戏,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青年演员。而陈国卿不仅和同学们一起活跃在舞台上,他还在吴祖光先生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