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大宗交易品,向来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年度研究更为细化。此外,以往受到忽视的其他中西货物往来状况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也更加重视对原始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领域有所拓宽。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商品实属中国的瓷器。16世纪起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货物,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出口贸易达到了高潮。......
2023-08-07
这一领域研究文章相对较少,大致成果如下。
庄国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外移民》(《人民论坛》2016年第8期)一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乃至东西方海上和平交往的大通道,也是移民之路。移民所带动的宗教文化、艺术、科技和物种的相互交流,其价值远过于商贸交往。文章以中国移民为重点,阐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移民之路,移民是中外文明大交流的载体。
文章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指中外乃至东西方海上交往的大通道。中外海上贸易发展于唐代而全盛于明清。中外贸易的繁荣既与中外航线的开通与延伸密切相关,也与丝绸长期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有莫大关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同时也是中国人海外移民的开始。文中探讨了20世纪以前的中国海外移民和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国新移民,认为海外移民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助推力量。
徐晓望的《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东南的起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年第3期)一文指出,由于中国东南水上人家疍家人的活动,早在石器时代就建立了环中国海交通网络,汉晋之时朝廷使者对东南亚的探索,是这一交通网络的延续。唐宋之际,东南经济文化大发展,丝织业、制瓷业等行业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于是,联络东南城市及北方沿海的海上贸易兴起,并向海外发展。这股力量与西亚、南亚及东南亚东向力量的结合,构建了自中国东南出发,经东南亚到南亚、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主干道。
文章指出,中国东南沿海的闽浙粤诸省一直存在着一支水上人家,他们继承了古代夷越人的海洋文化,以船为家,一生漂泊于海洋。他们的海洋网络遍及台湾海峡及南海周边国家和岛屿。中原汉族南下东南区域之后,与当地族群融合,使疍家人的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唐宋之际,东南经济崛起,东南诸省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商品经济发达。区域之间的贸易使海运业兴起,传统的疍家人发挥其所长,成为海运业的主要从业者,并逐渐融入当地汉族。因中国沿海自古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海上联系、东南经济的发达,以及从事海外贸易有巨大的利润,于是,由疍家人驾驶的“蛮舶”远赴海外经商,出售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收购东南亚诸国生产的香料、棉花等物资回国。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个商业流程中兴盛起来的。
刘红林的《从移民角度看中国丝路文化在澳洲的传播与发展》(《华文文学》2016年第6期)一文指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亚洲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古代新疆成为沟通或完成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与政治、经济交流的唯一桥梁。如今,走出去的新疆移民继往开来,把这种桥梁与通道的作用拓展到了海外,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曹于恩的《略论福清海外贸易及侨民历史》(《福建史志》2016年第1期)一文指出,福清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海外贸易历史较为久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旅居东南亚及日本的融籍(福清简称“融”)侨民,更是闻名于世。早在汉代,福州就有直通越南的航道,且有人已到达菲律宾。在汉至唐代前,其海上贸易线路已逐步形成,从海口镇可窥一斑。五代时海口镇是戍边守卫的“军镇”,在海口形成了一个早期的集市。又因当时海口港是天然良港,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宋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贡赋、漕运多取海道,加上北方通向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中断,北宋朝廷为增加收入,对海外贸易采取奖励政策。自赵宋王朝南渡后,江南商品经济加快发展,福清因之繁荣。元朝时福清人出国,大部分是为了经商。明成祖朱棣和宣宗朱瞻基,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先后派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明代中叶起,福建沿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大批海商和小本商人积极贩货海外。明嘉靖、万历年间,去日本直通航线中断,福清船舶赴日只好走两条路线:一是北航朝鲜后转向日本,二是南航吕宋后转向日本。明末清初,直航日本线路恢复。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期,蒸汽轮船逐步代替木帆船。福清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洋打工、经商,致使今日福清成为著名侨乡。融侨的创业与发展,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邓锐的《南非的客家人》(《客家文博》2016年第1期)一文指出,南非地处南半球,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南非现有人口为4910万,主要有黑人、白人、其他有色人种和黄种人四大种族。现在的华侨华人有30多万人,约占南非人口总数的0.4%,其中有客家人近3万多人,大多数已加入南非国籍。文章梳理了南非客家人的迁移史,介绍了南非客家人的现状。
陆芸的《海上丝绸之路与移民——兼论中国历代政府对中外移民的管理》(《学术探索》2016年第6期)一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的海上通道,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一条移民之路。对于中国来说,既有中国人移民海外,也有外国人移民中国。总体来说,中国历代政府不鼓励、不支持中国人移民海外,对于外来移民持较开放的态度。
郑一省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的印尼华侨华人》(《八桂侨刊》2016年第3期)一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的联系,应该始于汉武帝时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一些古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元代与印尼的贸易关系有了新的突破,致使印尼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一些中国商人前往印尼通商,活跃着中国与印尼的贸易,而许多中国人也随之移民到印尼的一些地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华人移民网络、华人商贸区域网络得以建构。
有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6)的文章
瓷器、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大宗交易品,向来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本年度研究更为细化。此外,以往受到忽视的其他中西货物往来状况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也更加重视对原始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领域有所拓宽。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商品实属中国的瓷器。16世纪起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货物,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出口贸易达到了高潮。......
2023-08-07
关于中西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物研究,国内外学术界更多聚焦于对传教士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他与海上丝路有关的人物逐渐受到重视,与之前相比较,本年度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物研究大为加强,如对来华西方人、海商、海盗(海寇)、海外移民、华人华侨等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也发表了不少有新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海商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群体,本年度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2023-08-07
普陀的乌沙水道作为浙东海上交通的门户之一起源甚早。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水道两侧的兵船湾、石牛港、小山头等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并有石斧、石戈、陶器以及大量汉晋时期的古币等文物出土。根据西岙兵船湾出土的石戈等文物测算,已有4000余年文明史。因此钱币专家认为这批钱币是从海上来,系古代商舶留下,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在朱家尖蜈蚣峙码头附近有“廉泉”古井,这是明朝海防的历史遗址。......
2023-11-21
中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海洋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通过海洋连接世界的,所以,2016年,有许多文章从海洋的角度探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安斌峰、徐辉的《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与海洋战略之纵横研究》(《海洋信息》2016年第2期),曹文振、胡阳的《“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理论界》2016年第2期),陈华健、李杰豪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
2023-08-07
文化交流研究成为成果最多的领域,主要如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既具有多元的地域特征,又反映出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应当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体系内加以保护和阐释。李文指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积累了许多古代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民俗,拥有丰富的“海丝”历史记忆。......
2023-08-07
失业状态既如此严重,政府从来便有所谓失业保险金的救济政策,然而每周至多夫妇两人也不过23先令,以英国生活之难,每周房租便要费了6先令,剩下的17先令,究竟无法维持失业者的生活。最后英国当局认为海外移民政策,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
2023-08-17
舟山岛和普陀山岛下面,绘有一条由宁波前往日本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一条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大清广舆图》中程赤城写的《序言》长久保赤水在《大清广舆图》上特意画出这一条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红线,因为他深刻体会到这一条航线对日本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幅《大清广舆图》的产生,也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物。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书籍之路”。......
2023-11-21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盟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也最为密切。王勇辉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战略支点国家的构建》讨论了东南亚哪些国家可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国家的问题。......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