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6年古代船舶研究:明代舵杆与造船影响

2016年古代船舶研究:明代舵杆与造船影响

【摘要】:2016年古代船舶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王晓楠、袁晓春、张俊杰的《登州港明朝紫檀木舵杆与郑和下西洋》聚焦于1984年登州港发现的明代“永乐十年”铭紫檀舵杆,认为这件舵杆应是以郑和船队带回的紫檀材料制成的,文章作者还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远洋航海活动拓宽了明代造船的取材范围,一些优质硬木的使用提升了船舶质量。

2016年古代船舶研究论文数量不多。袁晓春的《登州港外来海洋文化遗产——蓬莱高丽古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2016年第2期)论述了古代中韩造船技术交流,探讨了古船保护和复原的若干课题。王晓楠、袁晓春、张俊杰的《登州港明朝紫檀木舵杆与郑和西洋》(《海上丝绸之路》2016年第2期)聚焦于1984年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的明代“永乐十年”铭紫檀舵杆,认为这件舵杆应是以郑和船队带回的紫檀材料制成的,文章作者还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远洋航海活动拓宽了明代造船的取材范围,一些优质硬木的使用提升了船舶质量。何国卫的《“小白礁1号”考古认知》(《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参会论文资料汇编》,2016年)通过研究提出,“小白礁1号”的建造者应为中国船匠,建造地则在东南亚,而使用者可能是中国船民。

古代航海研究方面,梁迅的《中国明代航海图特色探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分析了明代航海图中包含的针路、航海术、航海仪器等信息,梁迅论文概括说:“中国明代航海图闻名世界,迄今发现的明初‘海道指南图’汇集了千年来南粮北运航线的翔实资料;‘郑和航海图’展示了中国古航海与航海图的鼎盛风貌,首次公开了跨越亚非欧洲际间的14条航线写景图,以及牵星技术成功应用于远洋导航先例,并继承发展了汉代以来所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再次宣扬了以文化交流与特产贸易为主要目的中外交往传统;南海天书‘更路簿’记录了中国历代渔民用生命所换来的航海指南;‘琉球过海图’代表了中国古代航海家曾经越洋过海先后到达琉球、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的东方航海‘针路’(指南针定向)面貌;‘雪尔登中国地图’的航海总图功能,完善了明代航海图系列。”文章还系统论述了中国明代航海图的内容特色和技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