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童年的消逝》对中国的父母与教师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种情况,摧毁了儿童的羞耻感,使儿童过早地操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消费的对象,儿童节目的成人化以及成人节目的儿童化形成合流,由印刷术发明所形成的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童年在迅速地消逝。而家庭特别是学校,正是保护童年的最可靠的堡垒。当然,仅仅将童年的概念与印刷术联系起来,并不足以说明全部。......
2023-10-15
2016年,有些学者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与南亚的合作问题,主要有:蔡俊煌、蔡加福的《国家经济安全视阈下印度洋与中国“海丝”倡议》(《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曹文振、毕龙翔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2期),邱娟、卓舒丹等人的《基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对南亚的出口潜力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11期)。
张力的《从“海丝路”互动透视中印海上安全关系》(《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4期),就中印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写道,“印度是中国推动‘海丝路’建设必须面向的重要国家,在已颁布的‘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鉴于印度在印度洋地区拥有的独特地位和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中国将印度视为实施‘海丝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从一开始便利用外交场合邀请印度参与‘海丝路’计划”,“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印度对‘海丝路’计划以至整个‘一带一路’倡议基本上持冷淡甚至抵制的态度”。文章介绍说:“印度战略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实施‘海丝路’计划将强化中国在印度洋及沿岸地区的战略存在,包括利用现有设施并修建新的海上基地,从而支撑中国海军未来在印度洋上的军事行动。并且中国进入印度洋、发展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中印在地区层面的战略矛盾进一步加剧。也有印度学者将‘海丝路’计划视为‘珍珠链战略’的柔性版,称中国在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印度洋沿岸地区获得或修建港口设施,加深了印度对中国从军事上、政治上包围印度的担忧,将致使印度在双边关系中处于更不利的位置,并使平等解决中印之间的问题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印度如果接受中国邀请参与‘海丝路’计划,将意味着认可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进取态势,包括中国开发瓜达尔港和投资斯里兰卡的战略目标。也有观点认为,要使印度参与中国的‘海丝路’计划,中印有必要先就解决双边战略互信的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致力解决现有领土争端。如果中印能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有可能改变双方对加强地区层面合作的战略考量。”文章还分析说:“印度舆论也表达出焦虑与紧迫感: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一旦成功,将使印度在亚洲大陆和海域处于边缘地位,沦为中国主导的跨地区互联互通体系的次要部分,因此印度必须现实地考虑积极的应对之策。”文章指出,由于“印度近年来日益将中国进入印度洋视为其海上安全的主要威胁,担心中国在印度洋上构筑‘珍珠链’,消解印度的战略优势并构成长远的战略威慑”,因此,“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尤其‘海丝路’建设,必须重视与印度在印度洋地区达成战略理解,这将对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更高的预期。印度对中国‘海丝路’倡议的顾虑、怀疑甚至抵制确有其事,但印度是实施‘海丝路’计划无法绕开的重要国家,通过外交努力实现合作的可能依然存在”。文章最后写道:“中国已主动提议愿与印度的印度洋地区发展规划对接,在斯里兰卡等印度洋地区国家探索三边或多边合作,发展共同受益的基础设施,尽管目前尚未得到印度方面的积极回应,但需继续加强与印度的接触,积极争取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至少是有选择的参与,探索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地区多边合作的形式。同样需要强调的是,中印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接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双方需要致力于在海上安全领域增进互信和管控冲突,共同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为中国实施‘海丝路’计划创造更有利的外围条件。”
还有多位学者研究了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问题,主要有:马博的《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中国—斯里兰卡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1期),彭兆荣、闫玉等人的《“一带一路”:见证斯国线路遗产》(《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司聃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架下深化中国—斯里兰卡经济合作研究》(《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唐鹏琪的《斯里兰卡成为印度洋经济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3期),张峰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斯关系:机遇与挑战》(《经营管理者》2016年第5期)。
上述文章的研究角度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强调了斯里兰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司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架下深化中国—斯里兰卡经济合作研究》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应有以下4种划分方法:“(1)在漫长历史时期同我国密切交往、相互认同、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2)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3)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大国;(4)由于政治经济问题或文明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同我国持不同意见的国家。”作者认为斯里兰卡属于第一种,因为“斯里兰卡属于与中国长期友好交往,在宗教文化上认同度比较高,近年来经济往来频繁,并且该国扼守印度洋战略要冲,国土面积虽不大却十分重要”。文章写道:“斯里兰卡既非大国,也非我国周边邻国,甚至也不属于近年来在中国外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区域性大国或者中等强国,但随着中国开展全球战略,以及当前中国由于海洋地缘政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斯里兰卡这颗印度洋上的‘明珠’,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国家,对我国经济政治外交的战略意义愈发重要。”主要原因是:(1)斯里兰卡是扼守中东和东亚间海洋运输线、连接亚非欧航路枢纽的战略要冲,是中国印度洋运输线的重要节点;(2)斯里兰卡与中国有宗教文化认同,在太平洋、印度洋地区具有文化引领、全面合作的强大示范效应;(3)斯里兰卡是中国同印度洋地区大国政治经济角力的重要战略点。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强化中斯经济合作、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路及举措:强化顶层战略谋划,稳步构建经济合作的重点体系,塑造优良的合作环境。
马博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中国—斯里兰卡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写道:“中国和斯里兰卡之间密切的经贸关系是贯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之前的中斯关系的核心是中国对斯里兰卡进行了大量的‘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建和援助;‘改革开放’后,中国对斯里兰卡扩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文章多次强调斯里兰卡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性:“斯里兰卡作为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交汇点’,战略意义正在逐渐显现”,“从战略角度看,打造海上交汇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布局,带动沿线国家的政治合作,并向安全领域的合作方向迈进。当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压力,中国可经斯里兰卡这一门户打开广阔的印度洋,跳出亚太,走向印太,增加中国的战略纵深”,“无论是‘海上交汇点’,还是西方分析家所谓的‘珍珠链’,斯里兰卡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必定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而显得更加重要”。不过,文章最后也指出:“中国应该注意到当前以及未来与斯里兰卡关系方面可以改善的部分,努力使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首先,可以尽快促成中斯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增加贸易总量的同时减少贸易顺差,例如,通过发展旅游业,从斯里兰卡进口更多的商品上下功夫。其次,中国应该注意尽可能地减少投资的政治风险,特别是杜绝投资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使斯里兰卡民众真正受益。最后,中国应该综合考虑处理与印度、斯里兰卡的关系,与印度加强合作,寻找三个国家共同合作的项目和模式,以此减少印度的顾虑,使中国更深一步融入南亚的经济、政治之中。”
与研究东南亚、南亚的文章相比,2016年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文章显得很少。以下几篇文章,涉及非洲、澳洲等广大地区:孔怡婷、胡高福的《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中澳自贸区研究》(《北方经济》2016年第8期),梁甲瑞的《海上战略通道视角下中国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3期),孟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四国融资合作研究》(《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朴英姬、孟晓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中韩自贸区建设》(《东方论坛》2016年第6期),仝菲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埃经贸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16年第12期),魏媛媛的《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部非洲节点重要性的再思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徐秀军的《中国的南太平洋周边外交:进展、机遇与挑战》(《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0期)。由此可见,学术界还需要加强对东盟以外地区的深入研究。
有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年鉴(2016)的文章
在这种背景下,《童年的消逝》对中国的父母与教师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种情况,摧毁了儿童的羞耻感,使儿童过早地操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消费的对象,儿童节目的成人化以及成人节目的儿童化形成合流,由印刷术发明所形成的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童年在迅速地消逝。而家庭特别是学校,正是保护童年的最可靠的堡垒。当然,仅仅将童年的概念与印刷术联系起来,并不足以说明全部。......
2023-10-15
但是印度和埃及的地下建筑却与此完全不同。和地面建筑比起来,这些洞穴显得比较原始,所以人们可以把地面上那些庞大的构造看作只是地下建筑的摹仿和复制。密特拉斯[24]岩洞也属于这一类,尽管它们出现在另一地区。密特拉斯的崇拜和宗教仪式起源于波斯,但是类似的崇拜仪式也流行于罗马帝国。与此有类似联系的建筑还可以提一下罗马的地下墓窟,这种结构在起源时所根据的概念一定和用作水渠,墓道和地下水道的建筑完全不同。......
2023-12-02
孔甲是一个昏君,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一个国家、部落想要发展壮大,除了贤明的君主之外,优秀的臣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商汤对伊尹有知遇之恩,伊尹对商汤自然不乏感激之情,自古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商汤此举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还得到了百姓的称颂。......
2023-09-25
印度早期的发展因婆罗门教的兴起而不同于中国;瓦尔纳和迦提;印度早期的部落社会;印度亲戚关系的特征;印度在建国大道上的弯路印度早期的政治发展明显与中国形成分流。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第一批酋邦和国家从印度北部的部落社会中脱颖而出,比中国晚不了太多。印度从没经历像中国的春秋和战国时期持续数世纪的暴力。跟欧洲类似,印度也有可称作法治的萌芽,以限制世俗的政治权力。......
2024-01-10
他以两地区的语言为线索,认真追溯其各自的语系,从而印证了这两地的亲缘关系。根据李维的研究,加尔底亚古国的苏马连人所使用的语汇,和南亚及大洋洲的语言有诸多类似之处。他从种种证据中发现,印度的原始民族蒙达人所说的语言就属于后一系统。除了李维的主张外,近年来还有许多学者发现并重视印度河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关系。......
2023-07-03
中国人对当今世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判断。因此,身份总是过程中的身份,具有历史性和路径依赖性,其变化和过程的取向一致。事实上,任何身份都是过程中的身份,任何身份都是被关系界定的。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能够成功地和平崛起,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在改变实践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转变,也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2024-01-10
性别和权力的空间结构从最早的时期起,中国政治权力都被描述成一种内部权力对外部权力的支配。与此同时,依照“内”和“外”的逻辑,中国的性别也在空间上被结构化。然而,只有理论上毫无权力的女性占据了“内部”的空间,而男人们都被安置于外部公共领域。政治权威的这种空间秩序把政治权力和建筑空间内部、秘密和发祥始祖联结起来。......
2024-04-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