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数学抽象学界对数学抽象的内涵,也就是“数学抽象是什么”的问题认识不一,主要有过程说、活动说、思想方法说、能力素养说。......
2025-09-29
(1)唤醒经验,体会符号价值、理解符号意义。
数学符号有着特定的意义,自成体系。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符号不是上小学才开始接触的,他们之前积累的经验对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案例CX-6-1:《小小符号,统一观点》”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一年级的发作业本实际情境中,体会符号价值,理解多元符号的意义。
再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搭配》一课时,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都表示出来呢?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呈现如下表示方法:
他们能用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字母、数字、图形、特定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正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起作用。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表征,帮助学生感悟:对于搭配的方案,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抑或是图形都可以表达方案,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这样既深化了对符号表达意义的认识,又体现了运用符号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中具有的价值,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在以下两点上有所感悟:一是要有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的意识;二是要理解每个数学符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认识理解符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2)对比中,体会符号价值,理解符号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5年版)》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这个规定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已有的数学符号,而且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自主启动数学思维运用各种符号进行准确、简捷的表达,以此在符号表达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抽象素养。
例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先出两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
第一组题:43×5+27×5= ;71×3+29×3= ;54×7+36×7= ……
第二组题:(43+27)×5= ;(71+29)×3= ;(54+36)×7= ……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结果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用语言来描述,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出“两个数同时乘以一个数之和,等于这两个数相加之后再乘以这个数”。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一个式子来反映题目的规律。这时学生就广开思路,写出各种表达式:(https://www.chuimin.cn)
数字1×数字2+数字3×数字2=(数字1+数字3)×数字2
a×b+c×b=(a+c)×b;
○×▲+□×▲=(○+□)×▲
……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充分感知之前语言表达的繁复性,进一步强化了符号表达的简捷性。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3)借助情境,体验符号的价值。
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就是符号与逻辑的融合。由此可见,符号在数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还未能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造情境产生使用符号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学生对符号价值的认可。例如在“案例CX-4-1:《跳出数字看数学,认识符号学方程》”中,教师创设了天平称杯子中水的质量的情境,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用符号表示未知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
再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将符号加入数学算式中,用符号来解决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对符号运用产生需求,可组织学生玩“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让学生依次说出不同只数的青蛙对应的嘴的数量、眼睛的数量和腿的数量。一开始,学生还能跟上游戏的节奏,但是当数量逐渐增大后,学生无法快速计算出结果,游戏就陷入了“瓶颈”。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青蛙的数量继续增加下去,我们的游戏还如何进行?”学生陷入了思考,用一个确切的数字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此时就产生了使用符号进行表达的需要。经过数分钟的等待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用字母n来代表青蛙的只数,那么嘴的数量就是1×n,眼睛的数量是2×n,腿的数量是4×n。通过符号的代换,我们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了,这样的表示方法真的非常简便,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出正确结果。通过游戏情境中的需要,学生认识到使用符号能够使数学计算更便捷,从而使符号意识得到强化,为发展符号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会产生对新符号的需要,如小数点、分数线、负号等。以符号“-”为例,出示问题情境:“人们在发明了数字符号后,第一天得到2只羊记作2,第二天得到3只羊,记作3。第三天因看管不善丢了3只羊,怎样记录呢?”此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对符号表达的需要,学生开始了积极的尝试。通过交流和总结最后统一用“-3”表示丢失的羊,“得到”和“失去”具有相反的意义,需要把它们区分开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符号“+”和“-”。如果我们用“+”表示“得到”,那么“-”就表示“失去”,之后让学生举一些使用“-”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以上小案例就是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重走了古人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历程,体验了“-”这一数学符号的产生价值,并理解它和“+”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相关文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数学抽象是六大素养之首,即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数学抽象作为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2017年标准》提出要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025-09-29
数学抽象是指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出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属性对其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数感和符号意识都是数学抽象的重要表现。本部分从内涵解读、价值解读、教学表现三个方面对数学抽象进行解读。根据上述内容的学习,您认为“数学抽象”的价值有哪些?......
2025-09-29
数学故事是极好的学习资源,且数学故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学习动机形成的良好源泉,所以教师在运用数学故事时应遵循学习兴趣的诱导性原则,使数学故事充分发挥作用。(三)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应能够使学生视野开阔。(六)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025-09-29
随着情境的延伸和情感的深化,最终蔓延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与此同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感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仅是扮演角色的学生,所有处于这种情境中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深刻而生动地体验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2025-09-29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主动选择符号来表达数量关系,能够应用恰当的符号来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替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符号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课后,笔者也和教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教师表示知道本节课要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认为本节课上学生已经呈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可行性和简捷性,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
2025-09-29
依据刘荣坤、鲁胖、陈燕、文萍、冯春梅等人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当具备科学性、层次性、有效性、针对性、诱导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四)针对性问题情境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科的特性,还要具有针对性,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体现,保证问题情境的设计符合教学的要求,并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出来。(五)诱导性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