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先于“行”,提供想象空间。“思”先于“行”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策略之一。盲目地“试误”,以及直接进行操作的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无过多益处。“行”后再“思”,积累想象经验。基于想象的操作之后,学生需要经历再次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进一步调整想象的方法、想象的过程以及想象的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想象经验。......
2023-08-07
(1)唤醒经验,体会符号价值、理解符号意义。
数学符号有着特定的意义,自成体系。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符号不是上小学才开始接触的,他们之前积累的经验对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案例CX-6-1:《小小符号,统一观点》”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一年级的发作业本实际情境中,体会符号价值,理解多元符号的意义。
再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搭配》一课时,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不同的搭配方法都表示出来呢?这就容易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符号经验,自主思考,呈现如下表示方法:
他们能用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字母、数字、图形、特定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正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起作用。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表征,帮助学生感悟:对于搭配的方案,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抑或是图形都可以表达方案,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这样既深化了对符号表达意义的认识,又体现了运用符号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中具有的价值,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在以下两点上有所感悟:一是要有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的意识;二是要理解每个数学符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认识理解符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2)对比中,体会符号价值,理解符号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这个规定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已有的数学符号,而且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自主启动数学思维运用各种符号进行准确、简捷的表达,以此在符号表达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抽象素养。
例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先出两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
第一组题:43×5+27×5= ;71×3+29×3= ;54×7+36×7= ……
第二组题:(43+27)×5= ;(71+29)×3= ;(54+36)×7= ……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结果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用语言来描述,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出“两个数同时乘以一个数之和,等于这两个数相加之后再乘以这个数”。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一个式子来反映题目的规律。这时学生就广开思路,写出各种表达式:
数字1×数字2+数字3×数字2=(数字1+数字3)×数字2
a×b+c×b=(a+c)×b;
○×▲+□×▲=(○+□)×▲
……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充分感知之前语言表达的繁复性,进一步强化了符号表达的简捷性。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3)借助情境,体验符号的价值。
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就是符号与逻辑的融合。由此可见,符号在数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还未能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造情境产生使用符号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学生对符号价值的认可。例如在“案例CX-4-1:《跳出数字看数学,认识符号学方程》”中,教师创设了天平称杯子中水的质量的情境,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用符号表示未知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
再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将符号加入数学算式中,用符号来解决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对符号运用产生需求,可组织学生玩“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让学生依次说出不同只数的青蛙对应的嘴的数量、眼睛的数量和腿的数量。一开始,学生还能跟上游戏的节奏,但是当数量逐渐增大后,学生无法快速计算出结果,游戏就陷入了“瓶颈”。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青蛙的数量继续增加下去,我们的游戏还如何进行?”学生陷入了思考,用一个确切的数字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此时就产生了使用符号进行表达的需要。经过数分钟的等待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用字母n来代表青蛙的只数,那么嘴的数量就是1×n,眼睛的数量是2×n,腿的数量是4×n。通过符号的代换,我们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了,这样的表示方法真的非常简便,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出正确结果。通过游戏情境中的需要,学生认识到使用符号能够使数学计算更便捷,从而使符号意识得到强化,为发展符号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会产生对新符号的需要,如小数点、分数线、负号等。以符号“-”为例,出示问题情境:“人们在发明了数字符号后,第一天得到2只羊记作2,第二天得到3只羊,记作3。第三天因看管不善丢了3只羊,怎样记录呢?”此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对符号表达的需要,学生开始了积极的尝试。通过交流和总结最后统一用“-3”表示丢失的羊,“得到”和“失去”具有相反的意义,需要把它们区分开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符号“+”和“-”。如果我们用“+”表示“得到”,那么“-”就表示“失去”,之后让学生举一些使用“-”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以上小案例就是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重走了古人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历程,体验了“-”这一数学符号的产生价值,并理解它和“+”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思”先于“行”,提供想象空间。“思”先于“行”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策略之一。盲目地“试误”,以及直接进行操作的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无过多益处。“行”后再“思”,积累想象经验。基于想象的操作之后,学生需要经历再次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进一步调整想象的方法、想象的过程以及想象的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想象经验。......
2023-08-07
接着结合刚才观察的天平状态,写出三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从而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过程,学生是通过观察初步发现了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是否成立,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这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充分的举例,从而验证结论的准确性,为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角度的验证,确保所获得答案的正确性及科学性。......
2023-08-07
儿童能否在头脑中建立准确、深刻的运算意义,必然对运算能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运算教学中,运算意义的建立对运算本质的理解无疑起到促进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重视运算意义的建立,促进对运算本质的感悟呢?重视运算模型的抽象。......
2023-08-07
四则运算连同乘方和开方运算均称为代数运算。在高等数学中除了代数运算外还有极限运算和求导数、求积分等运算,它们统称为分析运算。因此,计算是运算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计算和运算这两个词常常混用而不严格区分。......
2023-08-07
逻辑推理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认知活动和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本专题将为你解读逻辑推理的内涵、表现及价值,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三个教学关键问题并进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呈现如何针对这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最后你会看到提升逻辑推理素养的课堂教学改进建议。......
2023-08-07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活动准备”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绘制平面图,按小组商量“绘制哪个活动场所或建筑物的平面图?”参与实践即“分组绘制”,要求学生开展绘制平面图的各项活动,画出并交流完成的平面图,说说测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以上四种课型是比较常见的实践活动类型,除此以外,还有游戏型、拓展型等实践活动类型,也有一些是几种样态融合的实践活动。......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