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谈指代性转述及其几种不同情况

谈指代性转述及其几种不同情况

【摘要】:显然,句中“这”使后半句显得很简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成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指代性转述。不难看出,“这”的转述就属于“用文中其他词句来表达某些语句的含义”。下面以《大自然的语言》最后两段为例,来谈一谈这种指代性转述的几种不同情况。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可知,文中“这”等指代性转述的内容分别是:①这个因素——高下的差异。“这”的指代性转述是转述的一种简单形式。

阅读文本时,我们常会遇到“这”“那”“它”“前者”等指代性的词语。如“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句中“这”在文中指代上文“炎热的夏季”。显然,句中“这”使后半句显得很简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成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指代性转述。

“指代”容易理解,那么什么是“转述”呢?所谓转述,就是换一种说法,就是语言的一种转化。一般情况下,转述是指阅读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本的意思。但就阅读训练而言,用文中的其他词句表达某些语句的含义,或根据特定要求从某种角度对文本进行剪辑重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转述。

不难看出,“这”的转述就属于“用文中其他词句来表达某些语句的含义”。它转述的内容有时是一目了然的,有时是需要我们去“剪辑重组”的。下面以《大自然的语言》最后两段为例,来谈一谈这种指代性转述的几种不同情况。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②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③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下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⑤。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⑥比前者⑦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可知,文中“这”等指代性转述的内容分别是:

①这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②这——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下气温反比低处高。

③这种现象——由于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④这两季——秋冬两季。

⑤这个道理——在山地秋冬两季的早晨,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无霜。因而热带作物常引种在山腰而不适宜在山脚。

⑥后者——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⑦前者——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进一步分析这些指代性转述的特点,我们至少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位置上看,尽管这些词语指代性转述的内容有的在本句(如④⑥⑦),有的在最靠近的前一句(如②③⑤),有的是隔句(如①),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指代性转述的内容都在对应词语的前面。

二、从性质上看,它们都属于等值转述(转述一般分为等值转述、增值转述、减值转述)。

三、从方式上看,“这”等词语指代性转述的内容有三种情况:A.整个句子(如③);B.部分内容(如①②④⑦);C.剪辑重组(如⑤⑥)。其中“剪辑重组”是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分析出来的。

“这”的指代性转述是转述的一种简单形式。事实上阅读中的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信息筛选、归纳要点、把握观点、鉴赏评价等,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看成是转述。因而,研究“转述”,对于搞好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