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激发兴趣,注重养成,读写偷懒方法

激发兴趣,注重养成,读写偷懒方法

【摘要】:我认为,一是培养语感,“习得”能力和素养。语文学科虽也有一定的体系和基本的知识点,但这些更多是零散地分布于那一篇篇具体的各具特色的文章中,而作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读写能力,靠的更多的是“习得”,而不是教得或学得。而“习得”便依赖于学生对各种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长期积累、内化和积极、能动地感悟与积淀。

真正懂得语文学习规律和要领的人都知道,学生学好语文,只要坚持做好两件事即可,一是多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练笔。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也只要做好相应的这两件事便可。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一是培养语感,“习得”能力和素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和认知途径是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化学科有着很大差别。语文学科虽也有一定的体系和基本的知识点,但这些更多是零散地分布于那一篇篇具体的各具特色的文章中,而作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读写能力,靠的更多的是“习得”,而不是教得或学得。而“习得”便依赖于学生对各种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长期积累、内化和积极、能动地感悟与积淀。而这种感悟与积淀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且是大量的阅读。二是开拓视野,领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思辨能力。这里主要谈谈阅读对学生领悟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前人的智慧、经验和世间的规则、道理都在书上。再具体点,比如说,爱国守法、诚信敬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感恩回报等,只有通过大量感人的文字接触,反复濡染,才能使孩子们慢慢认知、接受,进而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自觉行为。而这对于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呀!对于他们在考试中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也有意义。三是对于写作有直接的帮助。这一点,更是人尽皆知。古人早就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从不读书的人想写好文章,无异于公鸡下蛋、公牛挤奶。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再谈谈写日记练笔。可以说,写日记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省力、最容易的“偷懒”方法,绝对是事半功倍。

对于一般人来说,写作就是为了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事物的认知、是非的评判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智力和情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趋于同步,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他们更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而日记正是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最好载体。他们在日记中可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可以仿用通过阅读学来的好词好句,还可以对看到的、读到的人物和事件发一发议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此长期坚持,还愁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阅读,从阅读书目、内容到摘抄、评点,几乎不做任何要求。两个多月后,等他们能坐得住了,静下心了,我便逐步引导并推荐给他们一些书目,除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外,仍不做统一要求;与此同时,我建议他们摘抄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也可试着仿写和评点,但仍不做硬性要求,生怕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等他们基本“上套”后,我抓住时机,表扬并朗读部分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的片段,激发更多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片段的同学越来越多,最终自然形成风气。见缝插针的主动阅读更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写日记的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不会像阅读兴趣的调动那么容易了。我是这样做的:首先也是几乎不做任何要求和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就好;而且,我向学生承诺,不管你们写什么内容,老师绝对为你们保密。接着,我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在征得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班内公开选读他们的好日记。如此,既激励了其本人,又鞭策了他人。于是,班内认真写日记很快便蔚然成风。另外,为了教育和鼓励学生,利用检查的机会,我在每个学生的日记本上都有针对性地写下警言、妙语或短评。这些语言或开启心智,或忠告省行,或激励鞭策,或婉言批评,或评判是非,或说明事理,或指点迷津。不少同学受到启迪、鼓励或婉言批评后,不仅能够坚持写好日记,而且各方面进步都很快,写作水平提高得更快。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挑选一些写得好的日记(主要是主题日记),利用休息时间精心修改,写上精彩、恰当的评语,并帮他们投稿。一般一个学期一个班就会有十人次的优秀日记习作在《冰心少年文学》《大江南北》《江南晚报》《扬子晚报》《七彩语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刊上发表,而能够有机会在校园网和学校微信平台上发表的就更多了。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很多孩子写日记的热情空前高涨,好作文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