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及毛泽东学艰苦奋斗

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及毛泽东学艰苦奋斗

【摘要】:南泥湾精神作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结晶,它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这形成了南泥湾精神的理论基础。可见,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而为大生产运动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示、方针和政策,这成为359旅广大官兵巨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南泥湾精神的理论基础。

南泥湾精神作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结晶,它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一)粉碎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是南泥湾精神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正式承认了我党的合法地位,接受了我党关于国共合作建议。此后,我党严格覆行宣言承诺的各项条件,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和民主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3月国民党作出“限共”、“溶共”、“反共”决策,会后秘密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文件。

1939年11月,国民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方针。处处制造摩擦,挑起事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西起宁夏,南沿泾水,东迄河滨,绵亘数省,耗资一万万元,修筑碉堡群构成五道封锁线,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断绝外界对边区的援助。同时停发了原来承诺发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需物资和粮饷。当时,边区地理贫瘠,人民生活困苦,无力负担赋税,八路军359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迎难而上,奉命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的。

(二)毛泽东思想是南泥湾精神的理论基础

面对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极大困难,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作了许多有关方针、政策和指示。这形成了南泥湾精神的理论基础。在1939年有延安党政军民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提出“生产自救”。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展开了。同年6月,他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号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的全部或一部,克服困难,以利抗战”。10月,359旅到达指定区域。一面守卫河防,一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后来进驻南泥湾进行大生产。同时,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为359旅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大生产运动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等一系列口号。在各项生产事业中,要“农业为全,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商业全面发展”;在公私关系上,主张“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在组织经济中,“以互助合作方式,努力生产,厉行节约,开展劳动竞赛”。

1940年,朱德、董必武、徐特立、王首道等同志到南泥湾临镇等地进行实地视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了南泥湾屯田政策。朱德总司令深入南泥湾,为部队勘察定点,划分生产任务,作了详细的指示。

可见,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而为大生产运动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示、方针和政策,这成为359旅广大官兵巨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南泥湾精神的理论基础。

(三)八路军359旅是南泥湾精神的实践主体

在王震旅长兼政委率领下,359旅从1940年11月至1945年6月,经历了4年零7个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在一缺资金、二缺衣食、三无生产工具等极端困难条件下,提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经过努力奋战。截至1944年秋,全旅开荒种地26万亩,达到“耕一余一”,开始向边区政府缴一万石公粮。经费也达到全部自给。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地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为发展边区经济作出了贡献。同时,积累了经济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