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魔幻电影研究:中文参考书籍

中国魔幻电影研究:中文参考书籍

【摘要】:(一)中文书籍1.[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16.2.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3.[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8.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

(一)中文书籍

1.[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16.

2.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

3.[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8.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

5.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0-11.

6.[美]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5.

7.[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93.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6.

9.[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10.史可扬.影视文化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278.

1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M]//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赵国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6.

12.黎风.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3.

13.[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75.

14.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15.[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76.

1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1.

17.[苏]米海伊尔·里夫希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

18.刘黎明.灰暗的想象——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巫术信仰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4:45.

19.[英]J.G.弗雷泽.金枝(上册)[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9.

20.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

2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9.

22.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3.

2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1.

24.王慧萍.怪物考[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4.

25.[美]万志英.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M].廖涵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4.

26.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3.

27.[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神话与意义[M].杨德睿,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4.

28.刘建军.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

29.[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02.

30.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6.

31.[加]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3:286.

32.[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

33.[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M].李二仕,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202.

3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4.

3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6.

3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G].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9.

37.蔡卫,游飞.美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0.

38.[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人的图像:想象、表演与文化[M].陈红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37.

39.[法]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1.

40.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5.

41.[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李彬,译.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81.

42.[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

43.钱锺书.管锥编(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77.

44.[加]诺思洛普·弗莱.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M].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3.

45.[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69.

46.郑艳.怪[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66.

47.[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

48.罗志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M].2版.台北:三民书局,2011:3.

49.许倬云.我者与他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

50.傅修延.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5.

5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2.

52.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5.

53.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M]//宋耕.全球化与“中国性”:当代文化的后殖民解读.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6:56.

54.[英]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9.

55.[法]拉法格.宗教与资本[M].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1.

56.[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2.

57.刘仲宇.中国精怪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49.

58.[法]罗丹,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6.

59.[英]斯蒂芬·琼斯.恐怖的艺术[M].王绍祥,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9.

60.[美]SOJA E W.第三空间[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5.

61.[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1.

62.和磊.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78.

63.[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93.

64.傅修延.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

65.[美]马文·哈里斯.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M].王艺,李红雨,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72-173.

66.[英]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

6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性的秘密[M].晓宜,张亚莉,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68.[美]克里斯蒂安·麦茨,[法].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6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0.

70.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58.

71.[美]波利·扬-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杨广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5.

72.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23.

73.罗国杰.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74.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69.

75.[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王加兴,黄玫,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

76.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9.

7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43.

78.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52.

79.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8:31.

80.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148.

8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

82.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24.

83.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34.

84.[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8.

8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54.

86.[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8.

8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88.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11.

89.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有限公司,1936:78.

90.秦喜清.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207.

91.[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M]//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19.

9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93.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M]//周星.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94.叶朗.中国美学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20.

95.[美]巫鸿.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35.

96.肖帅.立象尽意与影像表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2.

97.[英]毛姆.什么是好小说[M]//[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9.

98.[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

99.[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00.[美]罗伯特·约翰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评传[M].陈守枚,陈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3.

101.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1.

102.黄会林.中华文明的现代演进——“第三极文化”论丛(第一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103.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10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10,216.

(二)中文报纸、期刊、学位论文

1.车致新.“想象界”的物质基础——基特勒论电影媒介的幻觉性[J].电影艺术,2018(4):94-100.

2.孙绍谊.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38.

3.饶曙光,李国聪.“重工业电影”及其美学: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18(4):102-108.

4.秦珊珊.当代国产魔幻题材电影的文化哲学论析[J].当代电影,2018(4):108-112.

5.贾舒.大唐艳景中的女性幻象——《妖猫传》中的“他者”形象考[J].电影评介, 2018(1):16-18.

6.王丙珍.国外电影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电影文学,2017(12):4-6.

7.季小涵.网络背景下的“男色”流行现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8.程马志远.拍摄耗资十亿元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与赵小丁谈《长城》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7(2):152-156.

9.李静.国产高票房IP电影的北美市场竞争力及文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7(2):54-63.

10.张熙闵.幻想的魔力——从场景概念设计看当代魔幻类电影的空间艺术表现[J].当代电影,2017(3):178-181.

11.胡文谦.中国早期武侠电影与好莱坞之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12):191-196.

12.许波.《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国产魔幻类型片的新高度[N].中国电影报,2016-03-02(006).

13.陈林侠.传统与现代:近期中国电影中的“仁爱”[J].艺术广角,2015(6):27-35.

14.尹鸿,王旭东,陈洪伟,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2-29.

15.殷罗毕.魔幻世界的规则与当下中国幻想力[J].电影艺术,2012(6):20-25.

16.黄会林,高永亮.“第三极文化”的命题、内涵及目标[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44-49.

17.占译.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44-148.

18.黄会林,高永亮.“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4):1-5.

19.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18-127+159-160.

20.黄会林,张颐武,霍建起,等.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J].艺术评论,2010(5):86-93+85.

21.范松楠.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37-139.

22.杨生平,吴歧范.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9(1):75-80.

23.陈犀禾,万传法.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术,2008(5):5-12.

24.刘勇.论“新时期”前期“右派”和“知青”小说中的城市空间[D].北京:北京大学,2008.

25.陈林侠.东亚魔幻电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J].中州学刊,2008(1):237-242.

26.李辉.神与魔的博弈——对《西游记》主题的文化学阐释[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8-74.

27.毛思慧.“全球化-本土化”时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兼论兹奥丁·萨达尔对“大美国主义”和好莱坞的批判[J].学习与实践,2006(10):140-149.

28.陶东风.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由“玄幻小说”引发的一点联想[J].当代文坛,2006(5):8-11.

29.傅葆石,刘辉.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中华视野[J].当代电影,2006(4):64-70.

30.徐东明.关于佛教慈悲观与孔子仁学观的比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60+108.

31.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92-96.

32.李霞.爱情的建构:解读影视传媒中的社会性别符号[J].学术界,2004(6):72-87.

33.周星.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J].宁夏社会科学,2004(4):96-100.

34.叶舒宪.猫头鹰重新降临——现代巫术的文化阐释[J].寻根,2004(3):22-30.

35.史可扬.“象”、“气”、“仁”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美学范畴分析[J].当代电影,2004(2):125-128.

36.陶侃.论原始思维及其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4(1):55-57.

37.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理论与实践[J].电影艺术,2003(5):9-15.

38.何金梅.母亲:女性的生存镜像——当代大众传媒中的母亲形象审视[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4.

39.翁志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4):26-35.

40.陈伟华,杨曦.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15-19.

41.张平功.论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0(6):61-63.

42.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15-22+93-94.

43.远婴.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J].电影艺术,1999(1):17-22.

44.王诺.原始思维与神话的隐喻[J].外国文学评论,1998(3):124-130.

45.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J].电影艺术,1997(3):60-66.

46.梁归智.女娲·妲己·性畏恋——对《封神演义》一个基本情节的解析[J].明清小说研究,1991(2):89-102.

47.张凤铸.影视漫笔之四:电影先驱——卢米埃尔和梅里爱[J].电影评介,1988(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