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魔幻电影:彰显文化价值,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魔幻电影:彰显文化价值,提升国际影响力

【摘要】:(二)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媒介文化生产的最大语境。总而言之,中国魔幻电影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借助类型化、通俗化、民族化的文化表达,魔幻电影已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动中国魔幻电影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抵抗好莱坞等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未来的全球化文化竞争中取得胜利。

电影文化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这不仅指票房利润、衍生产品销售等经济价值,更指电影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如前文所述,电影本身具有商业和大众属性,并非象牙塔中高雅纯粹的“艺术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视觉文化的浪潮下,电影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和媒介之一。通过生动的影像和通俗的叙事,电影积极地创造、传递着它的文化价值,包括精神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就魔幻电影这一电影类型所具有的特殊文化价值进行了论述,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魔幻电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以传统的文化资源为摹本,想象方式脱胎于原始信仰、巫术和宗教文化等前逻辑思维,故事和人物原型则发源于神话传说、志怪小说等超现实叙事,在大众文化的表象之下,有着极为深远的文化渊源。其二,魔幻电影是反抗工具理性的重要手段。在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对理性和科技的笃信终将导致人的物化,而魔幻电影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反抗。通过对虚拟的、超越性的审美幻象的构建,魔幻电影帮助人们排遣内心的压抑和焦虑,展现被“理性”和“道德”压抑的本我欲望,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摆脱世俗生活、回归自然性灵的通途。其三,魔幻电影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媒介。虽然以超自然、超现实的事物情节为表现对象,但魔幻电影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概括性,体现了某种“主题现实主义”。许多魔幻电影展现了创作者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思,在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中,传达出平等、博爱、宽恕、包容、生态和谐等积极的、现代的人文理念。

那么,除了以上类型特质之外,就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而言,又具有怎样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以其巨大的感染力和广泛的渗透力,成为维系“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媒介,对于个体的身份认知和群体的心理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如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Kellnel)所言:“电视、广播、电影和媒体文化的其他产品都提供了诸种材料,由此,个体铸就了自身的认同感、自我感、那种成为男性或成为女性研究意味着什么的概念、阶级意识、族群意识、种族意识、民族意识、性意识,以及人们所处的社会与世界如何被划分成‘我们’和‘他们’或‘好’和‘坏’等的方式……媒体故事提供了象征、神话以及个体借以建构一种共享文化的资源,而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占有,人们就使自己嵌入到文化之中了。”[76]

中国魔幻电影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就内容而言,中国魔幻电影向来以本土文化作为基本素材和想象起点,从民族神话、民俗宗教、文化历史中广泛吸取养分,其文本具有十分鲜明的互文性,能够与民族文化中的其他叙事范式互为引证。且与西方魔幻电影相比,中国魔幻电影大多展现个人叙事而非宏大历史,题材更具有平民色彩和底层关怀,更易引发观众的共情。就形式而言,中国魔幻电影大多为古装片,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属性。许多魔幻电影能够自觉运用民族化、地域化的艺术表达风格,构建出富有古典意蕴的美学空间,制造出一系列富有民族文化意味的视觉符码。总而言之,中国魔幻电影通过其叙事和影像的呈现,折射出隐藏于民族心理内部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对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媒介文化生产的最大语境。在资本力量的渗透下,世界已然被网织成一个巨大的、联通的市场,对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指出的,“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77]。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空间不再封闭、隔离,而是持续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产品的吸引,文化竞争在“扩散原理”的导向下,呈现强势文化覆盖、侵占弱势文化的趋势。对此,只有认真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增强本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才能在现代文化生产的全球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大制作、高概念为特质的好莱坞魔幻电影风靡全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影响和巨大收益。在其带动之下,华语魔幻电影也日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和叙事风格,成为市场上新兴的主流电影类型,加上在衍生开发、全产业链方面的独特优势,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海外传播中,魔幻电影也具有其他类型电影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首先,中国魔幻电影植根于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较高的辨识度,如有学者指出的,“影像产品的民族性为其代码之一,同时也是彰显其个性的标识。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影像产品的这种民族性标识便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既满足本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又满足了其他国家观众的好奇心理”[78]。其次,魔幻电影的影像世界带有独特的异域色彩和古典风情,由于与现实保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更具有别样的吸引力。片中鲜明的奇观想象、浓烈的人物情感,往往给外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文化猎奇心理。总而言之,中国魔幻电影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借助类型化、通俗化、民族化的文化表达,魔幻电影已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动中国魔幻电影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抵抗好莱坞等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未来的全球化文化竞争中取得胜利。

【注释】

[1]JENKS C.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5:157.转引自占译.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44-148.

[2]史可扬.影视文化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6.

[3]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4]BARRETT M,CORRIGAN P,KUHN A,et al.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M].London:Croom Helm,1979.转引自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5][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53.

[6]ANDREW D.Concepts in Films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98.

[7]BAZIN A.Adaptation,or the Cinema as Digest[M]//NAREMORE J.Film Adaptation.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0:19.

[8]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31.

[9]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24.

[10]HUTCHEON L.A Theory of Adaptation[M].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2.

[11]STAM R.Introdu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2013:4.

[12]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34.

[13]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76.

[14]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76.

[15]夏衍.杂谈改编[J].中国电影,1958(5).

[16]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66.

[17]庞红梅.论文学与电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15.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9][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8.

[2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54.

[2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8.

[2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23][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29.

[24][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32.

[25][美]罗伯特·C.艾伦,[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33.

[26]载于《申报》1923年3月26日。

[27]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11.

[28]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有限公司,1936:78.

[29]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5.

[30]张熙闵.幻想的魔力——从场景概念设计看当代魔幻类电影的空间艺术表现[J].当代电影,2017(3):178-181.

[3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6.

[32]秦喜清.中国电影艺术史(1920—192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207.

[33][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M]//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19.

[34]转引自[美]克里斯蒂安·麦茨,[法]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5.

[3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8.

[36]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M]//周星.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3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20.

[3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20.

[39]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1.

[4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3.

[41][美]巫鸿.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35.

[42]肖帅.立象尽意与影像表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2.

[43][英]毛姆.什么是好小说[M]//[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9.

[44]倪震.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表意[M]//周星.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4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6.

[46]转引自[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

[47]MILLER T.Class and the Culture Industries[M]//STAM R,MILLER T.Film and Theory:An Anthology.Oxford and Cambridge,MA:Blackwell,2000:544.

[48][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

[49][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50][英]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4.

[51]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92-96.

[52]程马志远.拍摄耗资十亿元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与赵小丁谈《长城》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7(2):152-156.

[53]转引自游飞,蔡卫.电影艺术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

[54][英]吉尔·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M].闻钧,韩金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

[55][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

[56][美]罗伯特·约翰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评传[M].陈守枚,陈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3.

[57]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1.

[58]虽然该系列为程小东执导,但徐克在创作中拥有更大权力,亲自操刀了许多拍摄和剪辑工作。

[59][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

[60][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

[61]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2.

[62]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63]ADORNO T W.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1.

[6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2.

[65]EAGLETON T.Criticism and Ideology:A Stdu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M].London:Verso,1978.

[66]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67]JAMESON F.The Cultural Turn:Selected Writings on the Postmodern[M].Lodon:Verson,1999.

[68]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69]周才庶.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生产[J].外国文学,2016(5):67-76.

[70]曹卫东.霍克海默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226.

[71]尹鸿,王旭东,陈洪伟,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2-29.

[72]高媛媛.论国产续集电影的发展困境和突围策略[J].电影艺术,2017(5):78-83.

[73]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85+92.

[7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3.

[75]王敏芝.全球化语境下媒介文化生产的价值期许[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157-162.

[7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只见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

[77][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78]黎风.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