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大工业属性揭秘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大工业属性揭秘

【摘要】:在新世纪上映的众多魔幻影片中,最符合“重工业”标准的当属由张艺谋执导的、投资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影片《长城》。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标准的不断提升,国内业界对电影工业属性的体认越发深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重工业电影”涌现。况且,“重工业电影”体量大、投资大、风险更大,盲目追求工业化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生产电影与生产汽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在福特流水线模式下,依靠工厂的精密机器、工人的专业分工完成的均质化产品;大制片厂采取“垂直一体化”模式,掌握了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全部流程,相当于寡头公司的商业垄断。总而言之,文化工业与其他工业一样,都依靠标准化流程形成规模经济。在某种意义上,“电影制作是一种生意,制片厂的动机更多的是经济的而不是人类学的。标准化是好莱坞生意经”[48]

以上观点或许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电影贩卖的并不是胶片,而是在影院内观看影片的梦幻和快乐感;观众在进入影院之前,无法像购车一样,对电影进行“试驾”,每部影片都是未经检验的独特产品,谁也无法保证它的畅销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影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实际上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一定“标准”之上的生产,其产品配方也不是“均质化”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与观众协调的结果。公认的有效配方包括推陈出新的电影类型、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风格鲜明的高概念电影等。这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超过其他工业的复杂之处。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被视作这三种配方的集合体:首先,它遵循类型化的文本创作方法,如公式化的叙事情节、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念等,以表现无拘无束的幻想为核心,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得到一种逃离现实、经历冒险、进入虚幻空间的梦幻迷醉感,如克拉考尔所说的,“电影是群众性的娱乐。因此,它必然要去迎合一般群众的愿望和梦想”[49];其次,拥有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场面,特效制作和奇观表现尤其突出,体量超过一般电影,加上广泛的宣发工作,“使得电影成为一个‘盛大的事件’,引发人们对电影的大肆讨论和推测,让人在文化层面上无法避开这部电影”[50];最后,具有鲜明的定位、强烈的外在风格和广泛的市场营销,其中大部分改编自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或古典文本,自带知名度和关注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高概念’的‘高’其实真正意味的是低和浅,‘高’不是指电影的特征深奥,而是指电影的特征鲜明、浅显、突出,不仅最容易识别,而且最容易传播”[51]

近年来,“工业”一词的词意又有了有趣的转变,从法兰克福学派笔下的贬义术语,变成了一种新的、热门的生产趋势—— “重工业电影”,这一新型词语无疑已成为当下国内影坛最热门的概念。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中国电影要形成“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的生态格局,“中国电影已进入重工业时代”,“重工业与回归故事是行业突破点,定制和整合是营销未来方向”。

到底何谓“重工业电影”?从目前来看,这一词语尚未形成学理性概念,含义较为宽泛。个人认为,“重工业电影”就是指那些制作流程高度标准化、专业化,效仿工业生产体系进行电影制作,且制作规模较大的作品——正如前文所说,法兰克福学派将“工业”视为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而这里的“工业”则是指将各个生产环节都保持在一定“标准”之上的专业化生产。近期的许多魔幻电影,如《捉妖记》《寻龙诀》《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阿修罗》《长城》等,都是体量巨大、制作专业的“重工业”产品。此外,“重工业电影”的突出特征是对视觉效果的倚重,“工业”流程的主要侧重点就是拍摄前期的电影概念设计和后期的特效合成处理。有的人因此而认为,“重工业电影”的核心就是呈现特效,以“大场面、大视效”取胜的影片,这显然是片面的。诚然,在数字特效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尤其是作为观众主力的青年群体,对视听表现和感官冲击的需求日益提升,但视效归根结底只是技术手段,不是决定性因素,任何过度重视视效而忽略故事的影片都会遭遇失败,如投资2亿元的魔幻大片《爵迹》、投资3亿元的魔幻大片《封神传奇》等,均以票房、口碑双失而收场。

在新世纪上映的众多魔幻影片中,最符合“重工业”标准的当属由张艺谋执导的、投资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影片《长城》。本片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达到一定合作深度的中美合拍片——既是首部由中国导演主导的好莱坞A类制作,又是首部严格通过好莱坞模式运作的中国大片。该片的“重工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硬件,影片使用目前最先进的ALEXA 65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后期特效由好莱坞顶级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和维塔数码(Weta Digital)完成,全片共1191个特效镜头,占影片镜头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二是软件,影片团队除导演张艺谋、摄影指导赵小丁外,几乎全部由好莱坞团队组成,在人员专业性、管理和流程的规范化上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准。赵小丁在接受采访时,以摄影团队中的掌机和跟焦等从事基础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例,高度赞扬了工作团队的“术业有专攻”。他指出,“在好莱坞现行的体制下,身为一个一流的掌机,所挣的薪水和受尊敬的程度,要比一个三流的摄影指导强。这样的体制,保障了很多工作人员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工作,通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把自己的工作发展到一个非常专业和到位的高度”[52]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标准的不断提升,国内业界对电影工业属性的体认越发深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重工业电影”涌现。当然,这只是当下电影发展趋势的一种,未来电影市场必然走向更加多元、更加细分的道路。电影的工业化不代表只发展“重工业电影”,或令所有电影向“工业化”靠拢。电影制作流程的制度化、标准化固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效率,但也要考虑结合中国国情,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套用。况且,“重工业电影”体量大、投资大、风险更大,盲目追求工业化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