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术对魔幻电影的重要意义

技术对魔幻电影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电影的诸多类型中,魔幻电影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出一个超自然、超日常、充满法术奇迹的魔幻世界,魔幻电影的想象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更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28]此后的数十年中,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语汇的创新不断推动着魔幻电影的类型化进程。

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技术史”[23]电影尤其如此。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种类,电影似乎在最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最剧烈的技术革新,促使其内核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作为传播媒介,作为工业——的历史基本上是由技术革新及其报偿来决定的”[24]。这类“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虽然有片面之处,但也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技术的革新是电影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电影的生产/创作内容意义重大,如罗伯特·C.艾伦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的,“电影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技术状态都给电影生产划定了某种界限。它标示出那些可能的、适宜的并能据以制作出更有希望的影片种类的东西”[25]

在电影的诸多类型中,魔幻电影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本书第一章第三节所论述的,魔幻电影最早的雏形是梅里爱通过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倒放等特技手段开创的;而我国魔幻电影的前身——神怪片也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1913年,在华美影片公司出品的《庄子试妻》中,已经开始运用停机再拍等摄影技巧表现魔幻效果;1923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清虚梦》则首次运用特技手段呈现主人公的幻术能力。《申报》刊登的广告中这样描述该片的视觉效果:“创伤忽愈衣袖一拂,念动咒语可穿墙壁。仙女忽降大施法术,空盘里边肴馔变得。剪个纸月光辉发出,机关幻术实无其匹。”[26]可见其技术手段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神怪电影在制作上仍处于“因陋就简”的阶段,拍摄手段较为单一,魔幻效果十分有限,但电影人并未停止技术试验的步伐。随着《月宫宝盒》等制作精良的欧美魔幻影片在华上映,国内电影人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特效技术,通过反复观摩影片、阅读国外杂志、借鉴书本、出国考察等方式研究拍摄技巧,渐渐形成了“停机再拍、倒拍、逐格拍摄、多次曝光、模型接顶、卡通(或真人与动画结合)、叠印”[27]等一系列特技“摄法”。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出一个超自然、超日常、充满法术奇迹的魔幻世界,魔幻电影的想象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更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如郑君里所言:“神怪电影最初是从电影表现的可能性中产生出来的。”[28]

此后的数十年中,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语汇的创新不断推动着魔幻电影的类型化进程。一些新的技术,如光学效果和动画,陆续运用在电影之中,但总的来讲,依靠物理手段呈现魔幻效果仍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而且常常遗留下明显的布景痕迹,制约着魔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直到20世纪后期,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图像制作合成,开启了“无中生有”“真假难辨”的新的电影特效时代。如周宪教授所言,“如果说摄影乃是对原本的逼真模仿和客观记录的话,那么,电脑化的数字图像则把我们的视觉经验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虚拟现实(超现实)领域”[29]。随着数字技术的普遍运用,电影的视觉呈现飞速发展,既提升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为观众制造出一种新的视觉经验模式,令其更加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梦幻之中。在《捉妖记》《寻龙诀》《妖猫传》《阿修罗》中,一个个自由不羁、光怪陆离、脱离了物质笨重性的想象世界得以实现,这是数字技术诞生之前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壮举。

以影片中的神魔精怪等超自然族群为例,如果说古人描绘了丰富的超自然形象,是因为相信这些物种真实存在,那么魔幻电影的创作者则恰恰相反,是明知其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却能通过技术手段赋予其逼真的形态,这便是电影的“造物”功能。中国魔幻电影从神话宗教、志怪小说中继承了大量的神仙妖魔形象,对观众来说,它们十分熟悉,但这种熟悉仅存在于文字、图画和想象之中,并未“亲眼所见”——此时,数字技术发挥了其“无中生有”的神效,令这些不可能存在的物种变得可能。当看到古老传说中的巨龙、凤凰、狐精或蛇妖出现在大银幕上,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观众很难不感到兴奋和震撼。

更进一步的“从无到有”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种。传统的妖异想象大多是对现实物体的夸张、变形、拼接或拟人,而有的影片则独辟蹊径,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神魔精怪的新物种。如《捉妖记》就摒弃了或凶残、或美艳的典型妖怪形象,用CG技术塑造出一群头上长草、多足有翼,圆滚滚、胖乎乎的动漫化妖怪,突出了妖怪可爱、喜感的一面,与影片整体的诙谐基调相得益彰,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此外,数字技术的革新也改变了电影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从单一摄制工作组全程推进的‘单线程工作形态’,快速演变成为多摄制工作组同时展开的‘多线程工作形态’”[30]。在魔幻电影的制作中,“多线程”主要指在影片筹备前期,不仅要完成剧本的创作,还要启动视觉概念设计等技术性工作,即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对剧本中的概念、人物、场景、动作等进行视觉化设计,为导演掌控影片风格奠定基础。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从《蜀山传》《无极》等早期作品起,就已开启了数字概念设计工作。到近期的《鬼吹灯》《奇门遁甲》《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大片,更是在概念设计上耗费巨大的精力,加上后期特效制作所需要的大笔资金,中国魔幻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的花费往往超过了对内容生产的投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