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改编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路径,正所谓“艺术总是起源于别的艺术,故事总是诞生于别的故事”[10],对于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而言尤其如此。下文就从这两种特性出发,对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以《西游记》为例,这部小说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电影改编作品,除了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之外,与其章回体结构和长篇体量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大多数魔幻电影改编需要面临的两个问题。......
2023-08-07
一切文本都是文化的产物,改编亦然。改编的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改编)是由历史、文化所决定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其功能并不一致,对改编原型、策略的选择都表明了改编电影的功能意识。改编不仅仅依赖电影的审美体系,更依赖于资本的限制和时代的文化需求和压力。”[16]因此,对改编电影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封闭的文本中,还应结合相应的社会语境,考察其产生的文化因素。
20世纪上半叶,电影改编主要集中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演绎上,其目的是摆脱早期电影留下的粗制滥造、毫无深度的印象,提高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文化地位,吸引精英类型观众。西方影坛积极改编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等文学巨匠的小说,中国电影人也陆续拍摄了鲁迅、老舍、巴金、茅盾的许多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大多尊重原作者的权威,继承文学传统,体现原著精神,将重心放在对文本的翻译上,如夏衍先生所言,要“忠实于原著”,“不伤害原著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部分影片还将小说中的段落用作影片画外音,俨然一部由影像构成的有声书籍。
而时至今日,电影改编已很少考虑“忠实”原著问题,更多的是揣测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制造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产品,展现电影人自身的创造性。“通过想象,电影创作者将原作的角色类型或角色替身移植到新的语境,一个原作者陌生、观众熟悉的语境,其目的是解构、致敬或将原著普遍化、现实化,或仅仅娱乐化。”[17]具体到中国魔幻电影的创作上,由于该类型素以“怪力乱神”为表现对象,展现天马行空的幻想和魔法,因此基本不受“忠实”原著问题的约束,甚至重点强调原文本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呈现荒诞、滑稽、戏仿、不确定性等后现代文化特征。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8]。如今的改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折射出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财富的持续积累,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逐步成型,消费文化愈演愈烈,“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成,而是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19],这意味着文化正在从过去那种特定的圈层中走出,步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经典与通俗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弭,现实和虚拟之间的批评距离也渐渐消失,文学和电影均向着娱乐性、商品性发展。
不可避免地,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方面,许多魔幻电影在改编中大胆颠覆原始文本,抛却带有教化性、批判性的原著传统,追求当下快感,主动削平深度——“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20]。这样一来,影片的娱乐性大大提升,观众的观影代入感也随之增强,能够获得更强烈的视听刺激和更彻底的情感宣泄。另一方面,魔幻电影积极使用“复制”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常用手段,不断“致敬”、翻拍、生产续集,利用观众对导演、演员或经典影片的感情进行营销,其本质上却是解构经典、消费经典,制作出一些粗糙的、即兴的、拼凑的大杂烩式文化产品。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趋势。
有关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文化研究的文章
如前文所述,改编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路径,正所谓“艺术总是起源于别的艺术,故事总是诞生于别的故事”[10],对于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而言尤其如此。下文就从这两种特性出发,对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以《西游记》为例,这部小说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电影改编作品,除了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之外,与其章回体结构和长篇体量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大多数魔幻电影改编需要面临的两个问题。......
2023-08-07
综观2000年至今的数十部中国魔幻电影,改编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故事的翻拍率和题材的重复度很高。改编纵然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比例明显高于此前的魔幻电影及同期的其他电影类型,显示了一种保守化的创作倾向。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五花八门的噱头背后,决定电影价值的依然是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提升质量才是中国魔幻电影进步的不二法门。......
2023-08-07
而在魔幻电影中,场景奇观主要是虚拟性的场景,或是实景经过拼接合成,或干脆完全由数字技术所搭建,营造出一个个德波所说的异质化“景观社会”。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动作奇观从传统的武打功夫升级为武打与超能法术的结合体,加上种类繁多的法器、法宝,使动作场面更宏大,表现力更丰富,视觉刺激性更强烈。......
2023-08-07
虽然本书的研究对象划定为2000年后登上中国内地影坛的几十部魔幻电影,但广义上的中国魔幻电影,或者说带有魔幻元素的中国电影的历史绝不限于此。(一)中国早期神怪片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电影的早期类型神怪片中,已经诞生了国产魔幻电影的雏形。从1922年的开端,到1932年的衰败,神怪片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兴起,虽取得了辉煌......
2023-08-07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第二世界”想象,主要方法是运用夸张、变形等陌生化手法,超越自然规律和现实逻辑,建立起一套丰富、完整的符号系统。具体而言,“第二世界”的构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空间,即影片发生的超现实环境;其二是种族,即影片中的神仙精怪等超自然族群。下文将从这两部分入手,对中国魔幻电影的“第二世界”想象,以及这种想象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内蕴、权力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
2023-08-07
在本章中,笔者将从思维形态和叙事传统两方面出发,厘清魔幻文化的演化脉络,探究其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并对魔幻电影,尤其是中国魔幻电影的发展史进行相关梳理。......
2023-08-07
在新世纪上映的众多魔幻影片中,最符合“重工业”标准的当属由张艺谋执导的、投资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影片《长城》。随着中国电影工业标准的不断提升,国内业界对电影工业属性的体认越发深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重工业电影”涌现。况且,“重工业电影”体量大、投资大、风险更大,盲目追求工业化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2023-08-07
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表达某种观念,而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产品的电影,也是承载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与其他精英艺术形式相比,电影自身的大众性和商业性使其更具有呈现文化观念、传播文化观念的优势。此外,魔幻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根基,也令影片中的文化观念具有了更深层的解读空间。本章将从他者、性别和伦理三个角度出发,对魔幻电影中的文化观念进行阐述。......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