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改编:社会文化背景解析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改编:社会文化背景解析

【摘要】:改编的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16]因此,对改编电影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封闭的文本中,还应结合相应的社会语境,考察其产生的文化因素。而时至今日,电影改编已很少考虑“忠实”原著问题,更多的是揣测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制造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产品,展现电影人自身的创造性。如今的改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折射出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

一切文本都是文化的产物,改编亦然。改编的过程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改编)是由历史、文化所决定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其功能并不一致,对改编原型、策略的选择都表明了改编电影的功能意识。改编不仅仅依赖电影的审美体系,更依赖于资本的限制和时代的文化需求和压力。”[16]因此,对改编电影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封闭的文本中,还应结合相应的社会语境,考察其产生的文化因素。

20世纪上半叶,电影改编主要集中在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演绎上,其目的是摆脱早期电影留下的粗制滥造、毫无深度的印象,提高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文化地位,吸引精英类型观众。西方影坛积极改编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等文学巨匠的小说,中国电影人也陆续拍摄了鲁迅老舍巴金茅盾的许多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改编大多尊重原作者的权威,继承文学传统,体现原著精神,将重心放在对文本的翻译上,如夏衍先生所言,要“忠实于原著”,“不伤害原著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部分影片还将小说中的段落用作影片画外音,俨然一部由影像构成的有声书籍。

而时至今日,电影改编已很少考虑“忠实”原著问题,更多的是揣测观众的喜好和期待,制造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产品,展现电影人自身的创造性。“通过想象,电影创作者将原作的角色类型或角色替身移植到新的语境,一个原作者陌生、观众熟悉的语境,其目的是解构、致敬或将原著普遍化、现实化,或仅仅娱乐化。”[17]具体到中国魔幻电影的创作上,由于该类型素以“怪力乱神”为表现对象,展现天马行空的幻想和魔法,因此基本不受“忠实”原著问题的约束,甚至重点强调原文本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呈现荒诞、滑稽、戏仿、不确定性等后现代文化特征。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8]。如今的改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折射出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财富的持续积累,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逐步成型,消费文化愈演愈烈,“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成,而是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19],这意味着文化正在从过去那种特定的圈层中走出,步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经典与通俗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弭,现实和虚拟之间的批评距离也渐渐消失,文学和电影均向着娱乐性、商品性发展。

不可避免地,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方面,许多魔幻电影在改编中大胆颠覆原始文本,抛却带有教化性、批判性的原著传统,追求当下快感,主动削平深度——“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20]。这样一来,影片的娱乐性大大提升,观众的观影代入感也随之增强,能够获得更强烈的视听刺激和更彻底的情感宣泄。另一方面,魔幻电影积极使用“复制”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常用手段,不断“致敬”、翻拍、生产续集,利用观众对导演、演员或经典影片的感情进行营销,其本质上却是解构经典、消费经典,制作出一些粗糙的、即兴的、拼凑的大杂烩式文化产品。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