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魔幻电影改编现象深度研究

中国魔幻电影改编现象深度研究

【摘要】:综观2000年至今的数十部中国魔幻电影,改编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故事的翻拍率和题材的重复度很高。改编纵然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比例明显高于此前的魔幻电影及同期的其他电影类型,显示了一种保守化的创作倾向。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五花八门的噱头背后,决定电影价值的依然是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提升质量才是中国魔幻电影进步的不二法门。

电影史上,改编一直是电影生产的重要路径。早在1899年,电影诞生后的数年内,一部改编自莎剧《李尔王》的默片《约翰王》在英国上映,拉开了电影改编的帷幕。1905年,由任庆泰执导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公开放映,亦是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基础,改编自同名京剧剧目。在某种意义上,“改编的历史几乎和电影的历史一样长”[6]。早在1948年,巴赞就在相关论文中指出,“改编是一种自然规律……只是因为新的媒介比原来的媒介更好,表现力更强,或者表现手法更有新意,人们自然会选择新的媒介,就如同照片取代了雕刻一样”[7]

时至今日,技术手段飞速发展,不同艺术媒介相互“联姻”的现象更加常见。大量改编自文学戏剧、真实事件的故事源源不断地登上银幕,被吸收、转化、移植、改造,被新的观众了解。这验证了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书中的著名观点:“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

魔幻电影对改编有着十分明显的偏好。综观2000年至今的数十部中国魔幻电影,改编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故事的翻拍率和题材的重复度很高。根据原始文本的类型,这些改编电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对神话、传说等民间叙事的改编,如《白蛇传说》(2011)、《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二是对神魔小说、志怪小说等古典文学的改编,如《画皮》(2008)、《西游降魔篇》(2013)、《封神传奇》(2016);三是对玄幻小说、探险小说等现代文学的改编,如《寻龙诀》(2015)、《悟空传》(2017)、《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四是对知名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改编,如《狄仁杰之神都龙王》(2013)、《狄仁杰之四大天王》(2018)、《战神纪》(2017);五是对经典影片的改编,如《新倩女幽魂》(2011)、《大话西游3》(2016)、《奇门遁甲》(2017)。相比之下,纯粹原创的作品只有《无极》(2005)、《捉妖记》(2015)、《长城》(2016)、《阿修罗》(2018)、《武林怪兽》(2018)等寥寥几部。

改编纵然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比例明显高于此前的魔幻电影及同期的其他电影类型,显示了一种保守化的创作倾向。究其原因,首先,这是由魔幻电影的高额成本决定的。与其他以现实空间为发生地的类型电影相比,幻想类电影(如魔幻电影、科幻电影)对电脑特效的需求更大,制作成本高于平均水准,有时会对制片方的商业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大多数魔幻电影项目对题材的选择,会先被放置在一种经济语境之下,需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在这样的状况下,原始文本所附带的知名度和好评度就成了重要的保障条件,原始文本的受众,那些所谓“已被试过、被验证过、被确认过”[8]的群体,也成为电影预设的观众群,方便制片方对电影进行定位和营销。

进一步讲,电影的商业属性使得影片的文本创作让位于观众认可,而对观众来说,改编作品显然更易被接受。作为一种重要的互文本对话,一方面,改编是对原始文本的再现和再创作,为观众带来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愉悦感;另一方面,改编使原始文本由抽象的文字描述转换为生动的影像画面,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在某种意义上,“改编延伸了记忆的愉悦,而原文本中那些被保留得以流传下来的东西给观众带来了‘查考’互文本关系的愉悦经历”[9]

其次,魔幻电影比其他类型电影更需要一个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原始文本的支撑。一来,魔幻电影的核心魅力在于展现虚构的魔法幻想,而人们对幻想的接受并不是无条件、无限度的,需要与其已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如托尔金所言,魔幻作品也应该“承载或体现人类往昔的文化或文明精神”。因此,魔幻电影更倾向于改编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在幻想和现实、陌生和熟悉之间找到平衡。一旦影片的整体质感过于虚幻或抽离,脱离了本土的文化土壤,就会对大众的接受产生一定影响,原创影片《无极》《阿修罗》的口碑失利就是典型的例证。二来,魔幻电影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宏大、自律的世界观,既能丰富影片的细节质感,也为影片的后续开发,如续集制作、游戏创作、周边产品开发等留下可塑空间。如果没有扎实的原始文本作为改编素材,完全依靠原创,这一步骤将耗费创作者大量的时间,相反则会省下不少精力。

正如巴赞在相关论文中指出的,“改编首先是对经济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魔幻电影的改编都是由经济力量推动的,是一种保障商业收入的手段。就积极的一面来看,魔幻电影的改编潮流的确为市场挖掘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故事蓝本,创造了巨额的票房利润。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大量热钱涌入、哄抬IP价值、原创剧本项目被边缘化、剧本原创性下降等。有的改编电影过分依赖受众、迎合受众,从而颠倒了电影生产从创作到接受的过程,满足大众的“最低层次”(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的需求,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有的影片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原著的跟风、模仿上,却忽略了对文本的进一步挖掘和雕琢,导致影片质量粗糙,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批评来看,这使得原始文本的“韵味”(Aura)在大规模复制和不断修正中消散了。

近年来,观众经过各路改编的轮番洗礼,观影追求和鉴别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选择更加成熟慎重,那些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改编作品正在逐渐丧失其票房号召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五花八门的噱头背后,决定电影价值的依然是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提升质量才是中国魔幻电影进步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