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魔幻电影中,场景奇观主要是虚拟性的场景,或是实景经过拼接合成,或干脆完全由数字技术所搭建,营造出一个个德波所说的异质化“景观社会”。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动作奇观从传统的武打功夫升级为武打与超能法术的结合体,加上种类繁多的法器、法宝,使动作场面更宏大,表现力更丰富,视觉刺激性更强烈。......
2023-08-07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薮,诞生于原始思维之中,带有强烈的“物我交感”印记,与巫术、宗教、泛灵文化等超自然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具有天生的魔幻属性。在神话的叙述中,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用看似夸张、荒谬的情节,表达早期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其所蕴藏的古老的幻想和自然的性灵,构成了神话独特的文学魅力。
形形色色的神话体系映射着先民们的价值体系,反映着原初社会的文化精神,其中一种重要的共性是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的肯定。“人的唯一限制就是要消除限制,就是要获得自由,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自由人,自己能选择自己的命运。”[18]先民们在神话中所传达的正是这种对自由和释放的渴求。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人的自由体现在神的力量之中的意义的不自觉的破译。世界各国原始神话中所描绘出来的神与神之间、神化了的英雄与大自然的各种力量代表之间的矛盾斗争……无不在其本质上深深蕴藏着人要了解自然,战胜自然力,肯定自我的主体意识”[19]。这种古老的心理积淀与魔幻电影叙事中对法术异能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世代承袭,后者是在前者的记忆痕迹基础上的变形。
此外,神话中的冒险、救赎、复生等神话母题,英雄、神明、怪兽等神话形象,都为后世的魔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浪漫主义年代,从但丁、艾略特的诗歌到乔伊斯、马尔克斯的小说,无数作家对神话原型进行着吸收和重构,在叙事中融入神话的幻想与诗意;在魔幻文学领域,对神话的借鉴更是数不胜数,如“魔戒”系列中的世界观架构取材自北欧神话体系,“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魔法设定借鉴凯尔特神话,“纳尼亚传奇”系列参考希腊神话的众神谱系等。在中国,文学对神话的吸收可以追溯至《诗经》《楚辞》,此后的历朝历代,如汉代的辞赋、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代的戏曲、明清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取材于神话,中国近现代的魔幻小说如《蜀山剑侠传》等,更是大量地运用了本土的神话素材,为故事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魔幻叙事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民间传说。相比于神话崇高、宏大的“神格”,民间传说诙谐、质朴,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传说的魔幻性首先体现在情节设定的超现实上。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越是奇闻异事,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传说往往使用夸张、渲染等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与幻想、历史背景与戏说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民间传说渗透着巫术、神话等原始思维的残留,故事中经常出现复活、变形、误入异境等魔幻主题,主人公或具有超自然能力,或寻获了带有超自然能力的法宝,在充满魔法的幻境里演绎着人类的渴望与梦想,成为后世魔幻文学的雏形。
在西方民间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贝奥武甫、西格弗里、圣乔治等人的屠龙事迹,以及亚瑟王、圆桌骑士和魔法师梅林的历险故事,前者是中世纪文学艺术的常见题材,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这一魔幻叙事中的经典主题,后者则塑造了西方魔幻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魔法师形象梅林·安布罗修斯,对预言、占星术、变形术等魔法力量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中国,经典民间传说包括牛郎织女、沉香救母、白蛇传、孟姜女、眉间尺等,这些故事大多具有大胆的幻想性和鲜明的爱憎观,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者朱应鹏就撰文指出:“世界各种民族,都有他们的民间故事,辗转流传,直到现在,埋伏着一种伟大潜势力。中国的缙绅士大夫,素来看不起这种东西,以为它们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而在西洋,则极为重视,一来是因为它们成就了一种民族文学的根源,二来是因为它们孕育了一种民族的特性。”[20]如今,这些民间传说为现代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本土文化资源。
有关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文化研究的文章
而在魔幻电影中,场景奇观主要是虚拟性的场景,或是实景经过拼接合成,或干脆完全由数字技术所搭建,营造出一个个德波所说的异质化“景观社会”。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动作奇观从传统的武打功夫升级为武打与超能法术的结合体,加上种类繁多的法器、法宝,使动作场面更宏大,表现力更丰富,视觉刺激性更强烈。......
2023-08-07
(一)可憎可爱之妖妖类是中国魔幻电影中最重要、最鲜活的形象类型之一,也是人们恐惧想象的一个缩影。魔幻电影往往着力塑造美丽的女妖形象,使其与主人公相爱,并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产生矛盾冲突。除了传统观念中仁爱、向善的神仙,魔幻电影中神的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2023-08-07
在前文中,我们梳理了妖魔鬼怪等想象中的异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他者化”历程,以及“他者”形象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的呈现。但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魔幻电影中妖类的“他者”身份日益出现了消解的趋势,传统的刻板印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立体、更符合现代人观念的崭新形象。不过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唯美化的女妖,还是无害化的童妖,都是作为男权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存在的,是等待电影主体保护、拯救的客体对象。......
2023-08-07
这意味着小唯仍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世,令观众感到意外和欣慰。首先,影片规则意识明确,逻辑清晰,贯穿始终,能够令观众信服。魔幻电影因其完全虚构、超越现实、逻辑再造等特质,其整个叙事逻辑都建立在规则设定的基础上,因此,任何出现在规则中的矛盾和缺憾都会被放大,以至于影响叙事的逻辑性。......
2023-08-07
如前文所述,改编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路径,正所谓“艺术总是起源于别的艺术,故事总是诞生于别的故事”[10],对于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而言尤其如此。下文就从这两种特性出发,对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以《西游记》为例,这部小说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电影改编作品,除了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之外,与其章回体结构和长篇体量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大多数魔幻电影改编需要面临的两个问题。......
2023-08-07
(一)文化中的他者演变提及人类对妖魔精魅等异类的感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恐惧、仇恨和厌恶。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尚无法区别主体与客体,自然也就没有自我、他者的分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昌炽,妖类的负面形象进一步加深。总而言之,电影通过造型设计,凸显了妖魔精魅狰狞、怪异的“他者”属性。尤其当象征“他者”的妖类与代表“我者”的正常人类角色处于同一画面时,二者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3-08-07
虽然本书的研究对象划定为2000年后登上中国内地影坛的几十部魔幻电影,但广义上的中国魔幻电影,或者说带有魔幻元素的中国电影的历史绝不限于此。(一)中国早期神怪片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电影的早期类型神怪片中,已经诞生了国产魔幻电影的雏形。从1922年的开端,到1932年的衰败,神怪片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兴起,虽取得了辉煌......
2023-08-07
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第二世界”想象,主要方法是运用夸张、变形等陌生化手法,超越自然规律和现实逻辑,建立起一套丰富、完整的符号系统。具体而言,“第二世界”的构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空间,即影片发生的超现实环境;其二是种族,即影片中的神仙精怪等超自然族群。下文将从这两部分入手,对中国魔幻电影的“第二世界”想象,以及这种想象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内蕴、权力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