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克服沟通中的害羞心理,展现沟通的力量

克服沟通中的害羞心理,展现沟通的力量

【摘要】:属于这种情况的害羞并不是什么病态心理,而是一种生理变化的自然反应。害羞并不是天生的,它是由一定的环境造成的。面对貌似无法控制的害羞,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人们战胜这种心理。所有的技巧当中,华斯麦说:“简单的身体语言变化具有立即可见的惊人效果。”然而研究显示,这些症候远不如害羞者所担心的那样引起旁人注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平时有些活泼可爱的人,一旦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就会心跳加快,手足无措,这便是害羞的一种表现。一般的害羞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但过分的害羞则会阻挠人们进行积极的交流,甚至影响前途与命运。

卡尔·杜齐指出,害羞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更渴望与人接触,与人为善,但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在进入新的社会组织时,他们也属于“慢热型”,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自我意识过强。害羞的人会趋向所谓的“有限安全地带”,在他自己划分的“安全地带”中,他很开放,有一群好朋友,但他总是只跟这个小圈子的朋友在一起,而且总是做同样的事情,避免让自己面对新的社会问题

我们产生害羞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引起的自然反应。

一般来说,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此时,男女青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激素分泌较多,对外界的刺激(如异性)会产生很强的感应性反应,体内的平衡打破,变得紧张起来,这样人体就产生了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如有冷汗、脸红、心跳等。属于这种情况的害羞并不是什么病态心理,而是一种生理变化的自然反应。

2.性情孤僻,生活环境狭窄所致。

害羞并不是天生的,它是由一定的环境造成的。害羞的人,绝大多数是喜好清静,不善社交,性格内向、孤僻的人。这些人性格的形成,差不多都是由于他们长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接触面小,与人交往少,久而久之,他们就不愿与人交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致在与人交谈中,因羞怯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这种原因产生的害羞心理,如得不到改变,时间长了就可能导致沮丧、焦虑的情绪和孤独感,甚至是性格上的软弱和冷漠。因此,因这种原因而害羞的青年,应设法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增加社会交往,使自己变得开朗、豁达。

3.心理负担过重,缺乏自信心

有些人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重自我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但对自己又缺乏自信心。因此,经常担心怀疑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到周围人的承认和尊重,形象是否美好,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也怕自己的举止言谈不得体而招来非议和耻笑。由于心理负担过重,因此,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自然,紧张、心跳、腼腆、怯场。由这种原因而产生害羞时,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要知道一个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有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气质特征。因此,要使自己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是去注重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要追求自己内在的素质和修养。

卡尔杜齐还说,尽管如此,羞怯并不影响一个人自尊心的形成。人们总是在他们生活领域的某些方面充满自信——害羞的人也许能够在几百人面前发表演讲——但如果让他与一个陌生人交谈,即使只是个想法,也会令他极度紧张的。

面对貌似无法控制的害羞,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人们战胜这种心理。心理学家切克说:“方法之一就是放松训练法。人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同时做缓慢的深呼吸,以此保持镇定。”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害羞的男士想和一位与他有工作关系的女士约会,他的第一个目标大概是能和她有一个简短的与工作有关的交谈。”切克说,“在这样做之前,他应该先和朋友或咨询顾问练习练习这个谈话,然后在下一次与这位女士交谈时,他可以和她聊一点私人相关的话题,到最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约她出来了。”

具体说来,克服害羞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1.写日记,找到恐惧的根源。

写日记是省事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远比别人更了解自己,记下自己的想法和恐惧,找到根源,再想办法克服。

2.假想一个“不害羞的你”。

心理学家菲利普·任巴度说:“假设自己是在一部戏里演个角色,局促不安的感觉就会消失。毕竟这不是真的上台演戏,只是扮演一个角色罢了。”

3.做好准备。

假如要去参加社交聚会,最好先弄清楚与会人士的身份、职业、喜好。到时交谈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改变身体语言。

心理学家亚瑟·华斯麦说:“羞怯的人往往不知不觉表现出冷淡退缩,总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惊慌,害怕,吓坏了’。可是别人却很难收到这种信息,反而把这种身体语言视为冷漠、自负的表现,因而离得远远的,使羞怯的人更没有安全感。”

所有的技巧当中,华斯麦说:“简单的身体语言变化具有立即可见的惊人效果。”他列出了一些能够表露热情的身体语言信号:微笑;开放的姿态(不要紧抱双臂);上身略微前倾;肢体接触(如握手);眼神接触;点头(表示你在注意听而且了解对方的谈话)。“只要对周围的人表露出这种平易近人的形象,就会获得友好、善意的回应,对陌生人的害怕也就没有了。”

5.吐露隐忧。

容易害羞的人最怕的是亲人、朋友甚至医生都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一回事。心理学专家柯伯恩建议去找“安全的人”,这种人不会介意你害羞——不要找那些叫你不要钻牛角尖的人。“你所需要的,是愿意听你诉说心中恐惧,但不会立刻下判断的人。”

6.作最坏的打算。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保罗·包恩医生要病人在有同样问题的人面前谈自己的恐惧。譬如有人怕演讲,其他人就会向他提问:“你的羞怯来自何处?”“小时候就有人讥笑我。”“最糟糕的情况能坏到哪里去?”“他们会讥笑我!”“结果你会怎么样?”“要么跟他们一起笑,要么永远不去向那群人讲演。”

由此可见,即使是最坏的结果,也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坏。倒是有种恐惧往往伴随羞怯出现,在生理上表现为:出汗、声音发抖、脸红。然而研究显示,这些症候远不如害羞者所担心的那样引起旁人注意。

7.丰富知识,勇于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有些人常常羡慕别人丰富的知识、侃侃而谈的风度、洒脱大度的气质,却担心自己知识浅薄而羞于与人交谈,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见解,也不敢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闭塞、孤僻。意识到自己浅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自知之明,问题在于应在自愧不如的同时,不消极怨叹,而应勤奋地去追求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勇于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不仅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且可以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和力量。只要你决心加强知识学习,勇于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你会惊喜地发现,害羞不知何时逃遁了。

8.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塑造一个美好的“我”。

害羞心理往往在青少年时期最为突出。这个时期,自我意识成熟,重视自我形象,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重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重视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由于过于注重自我形象,而容易使人们陷入狭隘的自我的寻觅中。他们因担心想象中的美好自我会在别人心目中受到扭曲,因而经常怀疑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这样,他们在人前常常表现为拘谨、忸怩、心慌、腼腆、羞怯。要知道,一味注重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要求别人赞誉自己,只追求形式上的自我形象是狭隘的,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要想得到他人的赞赏和承认,重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加强自身文化、思想、政治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的追求,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有良好个性品质和美好情操的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狭隘的自我而苦恼,也不会因狭隘的自我满足,羞于与人接触、交往了。只要你从狭隘的自我天地中走出来,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开朗、坦荡、勇敢。

9.改变孤独的环境,扩大社会交往。

有些青年人性格内向,喜好独处,寡言少语,不善交往,常常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而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见到陌生人就常感到无地自容,羞容满面,连正眼看人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与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了。为此有些人常常也很苦恼,总在心里哀怨自己没出息,为什么连见人、与人交谈的勇气都没有。其实,这种哀怨是无用的。要知道性格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自然就会变得孤僻,不善交往。因此,要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把自己从孤独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多吸取时代的生活气息,使自己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要有意识地扩大社会交往,与同事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与朋友磋商学业、共同娱乐,在这样的气氛下,孤僻的性格就会得到改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充实而富有朝气,还会发现自己不再在人前窘迫难言,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10.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交往。

人人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和爱,理解这一点是我们走出封闭世界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尝试与熟悉的、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微笑,尝试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封闭自我,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与外界接触少,加上心理障碍的束缚,就会减少与他人交往。每个人心理都藏有防卫机制,怕自己遭人拒绝,这使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不知所措,有时显得过分谦卑,低三下四;有时又故作冷漠高傲,拒人于千里之外。

只要你真诚待人,总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关键在于自己不但要主动,而且要敞开心扉。只有当你倾诉心声时,才会引起别人与你在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