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升沟通力量:揭秘暗示效应

提升沟通力量:揭秘暗示效应

【摘要】: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无意识的暗示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是在无意中使对方产生暗示效应。学会暗示,我们都会成为聪明的沟通者。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这个效应中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谈:“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虽然望梅止渴出自小说,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暗示分为两大类,即无意识的暗示和有意识的暗示。

无意识的暗示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是在无意中使对方产生暗示效应。比如有一个两岁半的男孩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初次见面客人就很喜欢这男孩,拉着他的手说:“这孩子真乖,叫什么名字呀?”男孩偷看了客人一眼,马上跑到母亲的背后不声不响,妈妈说:“还说他乖呢,都不肯叫人。”妈妈再三催他叫叔叔,孩子就是不叫。这就是由于暗示引起的认生,这种暗示是属于无意识暗示中的反暗示,这种暗示者(母亲)将被暗示者(孩子)在无意中判定为不肯叫人的孩子,被暗示者则不知不觉地也就扮演成一个不乖的、不叫人的角色。这种暗示在与陌生人交谈过程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在对方不经意间就能发挥作用。

有意识的暗示是有明确目的性,使他人产生预定的效应。暗示的表现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来示意。这需要你在暗示前有一个计划,要暗示的是什么,如何暗示,暗示有没有歧义等。技巧可以通过彼此都熟悉的事件、人物、心理等进行转化、修饰、补充,将自己要暗示的部分添加进去,尽量让对方未听出你是在采取暗示的方法,以免引起反感。接着就是完善暗示后的结果,使其向着你所预期的结果发展,而达到了最终的目标,就可以说暗示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说话不是要表明什么观点,而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试探别人的态度。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他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他人的身体健康。

学会暗示,我们都会成为聪明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