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定义范围的变化

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定义范围的变化

【摘要】:经历新的土地革命以及社会变迁之后,乡土社会出现新的特征表现:首先,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发生改变。其次,就范围而言,对乡土社会再定义的时候,这一范围可能要重新进行测定。换句话说,“乡土社会”这一概念放在如今是否依旧合适?尽管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这里的“乡”是不是真的不存在了?

经历新的土地革命以及社会变迁之后,乡土社会出现新的特征表现:

首先,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发生改变。由于进城务工、就学等的需要,很多农民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感情维系呈现为以利益关系为主的网状结构,出现朋友关系、同乡关系以及工作关系等。其次,就范围而言,对乡土社会再定义的时候,这一范围可能要重新进行测定。传统上,我们将聚落而居、流动性较小的、具有某种家族特征的群落视为一个村落,但如今随着征地迁户等政策措施的实行,再加上人口的自觉流动,有的村落已经消亡,有的村落也仅剩下几个孤寡老人,因此不能再通过地域边界、传统因素等对其进行简单的划分。再次,虽然地域范围有所扩大,但借助“裙带关系”“私人圈子”以及“潜规则”等方式,熟人社会的本质依旧存在。最后,由于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农业不再是村民收入的唯一来源,五谷文化这一特征可能要被重新定义。换句话说,“乡土社会”这一概念放在如今是否依旧合适?尽管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但这里的“乡”是不是真的不存在了?

笔者认为,“乡”并非是一种空间性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一如我们在谈到“西方”的时候,并非是具体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特定国家而言,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乡”就可以看作是“安、足、静、定”的表征,是国人内在性格的体现,与五谷文化相通的一种内在的稳定性格。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里可能是没有现代社会这个文化记忆的,乡土即代表了传统,从乡土社会来看论语,论语里的很多文化概念都是可以与乡土中国中的某些文化定义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