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共乡村革命中农民研究论证

中共乡村革命中农民研究论证

【摘要】:张著已经注意到了农民中的不同阶层所体现出来的性格差异性,以及中共革命动员模式的不同针对性。如此看来,中共革命党人实际上对底层农民性格的把握已经十分娴熟,并且能够进行恰当的规训,这正是中共强调“群众路线”并屡试不爽的经验之源头所在。

张著已经注意到了农民中的不同阶层所体现出来的性格差异性,以及中共革命动员模式的不同针对性。比如贫雇农,以及妇女儿童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一边缘化群体着手,或利用他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或激发他们在家庭中的纽带作用,并抓住他们的特殊利益、要求和心理,发动他(她)们起来革命。”如此看来,中共革命党人实际上对底层农民性格的把握已经十分娴熟,并且能够进行恰当的规训,这正是中共强调“群众路线”并屡试不爽的经验之源头所在。对这一源头问题的深入解读正是张著的价值所在,也正是本书关注的焦点主要不是革命精英与领导者,而是底层民众——“落后”势力的重大意义。当然,张著期待的“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革命”的目标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

所谓从底层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农民革命的特殊性,必须要面对中国底层民众的性格。张著认为底层民众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原初的营利意识、安逸的生活信念和好走极端的山区型权威性格。”而其研究对这种性格的分析并非是基于苏区农民的分层所进行的归纳。因为张宏卿所要分析的仅仅是“落后势力”,即贫雇农和儿童妇女,这些底层人的性格分析必须要以底层人的性情感悟和行动表现作为基本的论据。但在张著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不加区分地引用那些不加区分人群的统计资料,利用如此粗略的引证分析去构建张著论述的关键性问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不过,张著的重点一目了然,他对中共革命乡村动员的分析是精到的,但如果对“落后”农民性格的刻画存在着以上的硬伤,则很容易使读者形成以下推断:张著对农民性格的刻画存在先入为主的可能,即先有了对中共乡村革命动员的分析进而推断出农民的这些性格。如此这般,张著所期待的将乡土意识和国家建构进行互动式研究的目的就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