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寓言故事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寓言故事教学路径

【摘要】: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既是中国式的故事,又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在提炼教学路径前,先进行教材研究与教学框架确定。(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既是中国式的故事,又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结合项目研究目标阐释:培养低年段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在提炼教学路径前,先进行教材研究与教学框架确定。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以启发与教育。可以说,这是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何将这样的传统文化要素传递给学生?课题组首先进行教材研究。以下是本课课后练习:

1.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 和同学交流。

仔细分析这三个学习任务,可以发现统编教材编者对二年级学生学习寓言的清晰定位(见图3-2):

图3-2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习定位

(二)教学框架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框架

1.猜意思——根据故事想意思——比较规范地说意思

2.抓住故事脉络梳理故事内容(学生层面:识字、学词、理解句子;教师层面:提炼能帮助学生说故事内容的词语)——借助支架(提示)说故事

3.联系生活,说类似的事例

《揠苗助长》教学框架

1.揭示课题,质疑——根据问题读课文——释疑——比较规范地说意思

2.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故事内容(学生层面:识字、学词、理解句子;教师层面:提炼能帮助学生说故事内容的词语)——借助支架(提示)说故事

3.联系生活,说类似的事例

(三)教学路径提炼

将这两堂课的框架放在一起,就能发现低年级中国古代寓言这一类别传统文化要素的基本教学路径(见图3-3):

图3-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路径

以上教学路径与寓言这一文体有关,与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目的有关,与落实寓言这一类别传统文化要素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与读懂寓意有关。寓意怎么读懂?看似在第三步做这件事,实则从一开始就在做这件事。第一步是大致感受寓意;第二步是借助故事本身,进一步感受寓意,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对寓意的理解也就逐渐加深;第三步是将故事中的寓意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故事的语境中说寓意不是学生学习寓言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寓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也许是自己身上的,也许是别人身上的,关键是要架起从文本到生活的桥梁

进一步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路径,让寓言中的寓意不是停留在课本上,不是停留在寓言故事本身,而是走进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认知,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无缝对接,让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当下,让传统文化不是发生在故事里面,而是活化于每一个当下的“我”的生活里面。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研训员郑艳 提炼路径并撰文

[1]本篇部分专家点评引自谢江峰著作《童年的语文》。——编著者

[2]赵洪,周爱华.着眼于学的实际着力于导的技巧——“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3(6):56—61.

[3]钟仁侠.关于小学语文中寓言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