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既是中国式的故事,又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在提炼教学路径前,先进行教材研究与教学框架确定。(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故事。......
2023-08-07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离儿童现实生活久远,其教学是一个难点。课堂上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词在孩子当下的生命中复活,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亲近古诗词,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的一个课题。要想将古诗词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最近发展区,首先就要研究教材。
(一)教材分析
《江南》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课文单元,是真正意义上课堂文本阅读的开始。本单元中其他三篇课文是《秋天》《小小的船》和《四季》,体裁是现代散文和儿童诗,只有《江南》是古诗,且是古体诗。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第一次接触古诗。如何激发其兴趣、消除畏难心理,使之发现古诗好玩易学,感知传统文化意蕴深远,这首诗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江南》出自乐府诗集,其特点如图2-3所示:
图2-3 《江南》课文分析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象。全诗以“望”字为统领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体现。本课有两道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分析《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课的课后练习,结合文中的插图、注释,可以发现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者对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有比较清楚的定位,如图2-4所示:
图2-4 《望天门山》课文分析
(二)教学框架设计
《江南》教学框架
1.图片引入,联系生活——感受江南的美丽,初步了解汉乐府诗歌。
2.想象画面,悟人之乐——借助图片认识“莲”,了解“采”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边朗读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莲叶的茂盛、采莲姑娘的欢乐。
3.读演结合,悟鱼之乐——想象鱼儿在莲叶间玩什么游戏,多种形式朗读之后,几位同学演荷花,几位同学演荷叶,几位同学演鱼儿,其他同学朗读古诗,在表演中体会鱼之乐。
4.由读到唱,自得其乐——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划着满载着莲子的小船,唱着快乐的歌儿回家。
《望天门山》教学框架
1.旧知导入,理解诗题——借助注释,理解“望”,想象天门山的样子。
2.诵读古诗,感知节奏——读准读顺,模仿教师的示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想象诗画,感悟诗情——圈画诗中的景色,结合教师的简笔画,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抓住“断”“开”等关键字感受楚江的浩荡和气势磅礴、青山的险峻和巍峨,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4.抄写古诗,完成诗画作品——将古诗的画面和文字融在一起,加深对诗歌意象的感悟。
将两首诗的教学框架放在一起,不难发现,尽管两首诗歌所处的学段不同,诗歌本身也有差异,但具体教学路径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
1.多种形式诵读感知
古人写诗总是和吟诵紧密联系。古诗词讲究字句整齐、押韵谐和、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等,读来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感。这就决定了古诗词的学习应当反复诵读,且诵读要求明确: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进而入情、入境、入心。清朝诗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提到:“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按“字音、韵律、画面、韵味”层层递进诵读具有普遍性,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不难举一反三。
《江南》一诗的教学,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字字落实正音调;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悠悠扬扬得韵律;三读古诗,借助图片、动作、猜谜、教师引导语,创设情境,目知眼见得画面;四读古诗,借助表演、游戏,感受采莲人之乐、鱼之乐、唱诗者之乐,身临其境得韵味;最后再听歌唱版《江南》,边听边唱,沉入诗中两相忘。
《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节奏,在学生自主体会的基础上,再采用师生配合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诵读时四三拍或者二二三拍的节奏(当然,除了四三拍、二二三拍,七言诗还可以二二一二拍、二二二一拍)。根据诗歌特点以及年段的不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平仄、押韵等。
2.创设情境,想象体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诗意”一词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因此,“诗意”并不是简单指诗歌的意思,而是指向诗歌的文体特征和文学的审美特征。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及其内在的意蕴,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6]完成这一过程最理想的途径是想象。创设适切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
通过江南美景图、歌唱版《江南》、教师描述情景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打通学生与古人生活之间的壁垒。这是教师在着力“造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见”“悟”。这样的教学抛弃了概念与逻辑,是对生命的唤醒,明心见性亦趣味无穷。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幅流动的画。本课的后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学生也可以在读中想象,建构诗歌意象。
3.适度补充、拓展和迁移
依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及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适时、适度、适量、适切地引入古诗词的背景或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诗词天地,引领他们走进古典文化的境界中。
《江南》一诗的教学,补充江南这一文化意象以及“采”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无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望天门山》一诗,表达了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这样的背景不必对三年级学生讲,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来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入体会诗中情感。
4.记诵积累,内化语言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学段都要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背诵经典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语言积累。
《江南》一诗的教学,通过表演中读、游戏中读、唱诗,趣味盎然的同时也背诵了古诗。
《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抄写积累古诗。
叶圣陶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时隔千年,我们透过诗词如何还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绪,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或孤苦的内心呢?[7]通过反复诵读,想象体验,适度补充,背诵积累等路径,或许能让古诗词在当下儿童的生命中鲜活复苏。
[1]姚晓柏.汉语言与文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葛黎明.明快清纯宛如童谣——乐府诗《江南》赏析[J].时代文学,2009(22):174—175.
[4]徐晓东,黄宇波.小学古诗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美[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5):39—40.
[5]张玉晶.诗中有画,画中语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22—123.
[6]马林冲.读·品·赏——诗词教学的“三字决”[J].湖南教育 B,2014(6):42—43.
[7]樊裔华.古诗教学:在与儿童生活的链接中回到历史——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12):19—20.
有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的文章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既是中国式的故事,又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在提炼教学路径前,先进行教材研究与教学框架确定。(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故事。......
2023-08-07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有趣易懂,充满神奇想象,寄托了祖先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向往。图4-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教学路径教学路径与神话这一文体有关,与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目的有关,与落实神话这一类别传统文化要素有关。......
2023-08-07
基于以上共性、个性的分析,以《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尝试梳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图6-4文言文教学路径(一)联系已知,导入新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经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同样是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023-08-07
《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各年段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各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都不同,不同年段、不同的古诗,教学时重难点不尽相同。不同类别古诗词教法也有一定差异。基于以上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基于学情,彰显共性,兼顾个性。......
2023-08-07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撰写课堂教学案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既有前置性设想,又有延续性思考,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教学路径。课题组选择了汉乐府诗《江南》和绝句《望天门山》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古诗独具个性的教学路径,发现反复诵读是教学这类文本的有效手段。......
2023-08-07
1.展开文献梳理,分析教材资源研究初期,课题组在认真研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发表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数条关于传统文化的文件后,潜心钻研教材,根据传统文化的定义,梳理了五·四学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梳理出271篇传统文化资源的文章。......
2023-08-07
(三)教学路径提炼结合《牛郎织女(一)》一课的教学,现将中国民间故事的教学路径提炼如下:图5-3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路径课题组认为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跳出文本教学的固有模式,抓住其“口耳相传”的传承特点,将传承作为教学视角,遵循民间故事的传承规律,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角色进行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
2023-08-07
开展语文生活化第二课堂可以从“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课后习题”等教材板块中寻找内容。(一)“和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自2017年9月出现在“统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旨在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来抛砖引玉,由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放权给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各有8个语文园地,共16个语文园地。......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