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学路径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离儿童现实生活久远,其教学是一个难点。要想将古诗词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最近发展区,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及其内在的意蕴,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离儿童现实生活久远,其教学是一个难点。课堂上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词在孩子当下的生命中复活,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亲近古诗词,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的一个课题。要想将古诗词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最近发展区,首先就要研究教材。

(一)教材分析

江南》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课文单元,是真正意义上课堂文本阅读的开始。本单元中其他三篇课文是《秋天》《小小的船》和《四季》,体裁是现代散文和儿童诗,只有《江南》是古诗,且是古体诗。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第一次接触古诗。如何激发其兴趣、消除畏难心理,使之发现古诗好玩易学,感知传统文化意蕴深远,这首诗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江南》出自乐府诗集,其特点如图2-3所示:

图2-3 《江南》课文分析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象。全诗以“望”字为统领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体现。本课有两道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分析《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课的课后练习,结合文中的插图、注释,可以发现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者对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有比较清楚的定位,如图2-4所示:

图2-4 《望天门山》课文分析

(二)教学框架设计

《江南》教学框架

1.图片引入,联系生活——感受江南的美丽,初步了解汉乐府诗歌

2.想象画面,悟人之乐——借助图片认识“莲”,了解“采”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边朗读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莲叶的茂盛、采莲姑娘的欢乐。

3.读演结合,悟鱼之乐——想象鱼儿在莲叶间玩什么游戏,多种形式朗读之后,几位同学演荷花,几位同学演荷叶,几位同学演鱼儿,其他同学朗读古诗,在表演中体会鱼之乐。

4.由读到唱,自得其乐——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划着满载着莲子的小船,唱着快乐的歌儿回家。

《望天门山》教学框架

1.旧知导入,理解诗题——借助注释,理解“望”,想象天门山的样子。

2.诵读古诗,感知节奏——读准读顺,模仿教师的示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想象诗画,感悟诗情——圈画诗中的景色,结合教师的简笔画,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抓住“断”“开”等关键字感受楚江的浩荡和气势磅礴、青山的险峻和巍峨,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4.抄写古诗,完成诗画作品——将古诗的画面和文字融在一起,加深对诗歌意象的感悟。

将两首诗的教学框架放在一起,不难发现,尽管两首诗歌所处的学段不同,诗歌本身也有差异,但具体教学路径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

1.多种形式诵读感知

古人写诗总是和吟诵紧密联系。古诗词讲究字句整齐、押韵谐和、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等,读来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感。这就决定了古诗词的学习应当反复诵读,且诵读要求明确: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进而入情、入境、入心。清朝诗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提到:“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按“字音、韵律、画面、韵味”层层递进诵读具有普遍性,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不难举一反三。

《江南》一诗的教学,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字字落实正音调;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悠悠扬扬得韵律;三读古诗,借助图片、动作、猜谜、教师引导语,创设情境,目知眼见得画面;四读古诗,借助表演、游戏,感受采莲人之乐、鱼之乐、唱诗者之乐,身临其境得韵味;最后再听歌唱版《江南》,边听边唱,沉入诗中两相忘。

《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节奏,在学生自主体会的基础上,再采用师生配合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诵读时四三拍或者二二三拍的节奏(当然,除了四三拍、二二三拍,七言诗还可以二二一二拍、二二二一拍)。根据诗歌特点以及年段的不同,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平仄、押韵等。

2.创设情境,想象体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诗意”一词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因此,“诗意”并不是简单指诗歌的意思,而是指向诗歌的文体特征和文学的审美特征。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及其内在的意蕴,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6]完成这一过程最理想的途径是想象。创设适切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

通过江南美景图、歌唱版《江南》、教师描述情景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打通学生与古人生活之间的壁垒。这是教师在着力“造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见”“悟”。这样的教学抛弃了概念与逻辑,是对生命的唤醒,明心见性亦趣味无穷。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幅流动的画。本课的后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学生也可以在读中想象,建构诗歌意象。

3.适度补充、拓展和迁移

依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及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适时、适度、适量、适切地引入古诗词的背景或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诗词天地,引领他们走进古典文化的境界中。

《江南》一诗的教学,补充江南这一文化意象以及“采”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无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望天门山》一诗,表达了25岁的李白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这样的背景不必对三年级学生讲,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来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入体会诗中情感。

4.记诵积累,内化语言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学段都要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背诵经典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语言积累。

《江南》一诗的教学,通过表演中读、游戏中读、唱诗,趣味盎然的同时也背诵了古诗。

《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在多种形式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抄写积累古诗。

叶圣陶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时隔千年,我们透过诗词如何还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绪,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或孤苦的内心呢?[7]通过反复诵读,想象体验,适度补充,背诵积累等路径,或许能让古诗词在当下儿童的生命中鲜活复苏。

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樊裔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张芹提炼路径并撰文

[1]姚晓柏.汉语言与文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葛黎明.明快清纯宛如童谣——乐府诗《江南》赏析[J].时代文学,2009(22):174—175.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徐晓东,黄宇波.小学古诗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美[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5):39—40.

[5]张玉晶.诗中有画,画中语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22—123.

[6]马林冲.读·品·赏——诗词教学的“三字决”[J].湖南教育 B,2014(6):42—43.

[7]樊裔华.古诗教学:在与儿童生活的链接中回到历史——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