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离儿童现实生活久远,其教学是一个难点。要想将古诗词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最近发展区,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及其内在的意蕴,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
2023-08-07
课题组成员在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王意如等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解决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当代教育家成尚荣先生受邀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童心》的主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了“立德树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中国特色的路径。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选择典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共开展了20多次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撰写课堂教学案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既有前置性设想,又有延续性思考,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教学路径。课题组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别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既有共性路径,也有个性特点。
1.共性教学路径
1)基于文本研究,优化情境创设
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学生对之存有陌生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活泼生动的语言,契合文本的音乐、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文本内容可感可观,融情于境,情境交融,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如在汉乐府诗《江南》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欣赏江南美景图,倾听歌唱版《江南》,配乐读古诗,着力“造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明心见性,感受画面,体会意境(见图3)。
在童谣《剪窗花》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激趣引入;通过现场剪窗花让学生感受窗花之美;以贴窗花的方式让学生触摸传统文化(见图 4)。
图3 《江南》教学示意
图4 《剪窗花》教学示意
文本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创设的情境不同,但所创的情境都要立足于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2)多种形式细读,品味语言芬芳
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义。读,能让学生亲近文本角色,融合作者思路,感悟人物内心,把握文本深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读贯之,在读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反复读寓言,品故事,在读中自然而然悟得道理。在汉乐府诗《江南》的课堂实践中,设计层层推进的朗读,从中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进而入情、入境、入心,感受诗歌的魅力。在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梳理人物关系,厘清故事情节;以读激发想象,讲述民间故事。在《剪窗花》的教学中,师生一起以多种方式读童谣,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以上案例教学如图5所示。
图5 教学示意
文言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几个特殊课型,同样也注重读。《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中,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熟读自己要讲述的民间故事,为后面讲述故事打下基础;《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在习作前要有目的地阅读、整理相关资料;文言文的学习更离不开读:读正确、读通顺——借助注释、插图读懂课文内容——诵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这样的读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3)巧用教材资源,适度拓展补充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学中,可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适度补充,不断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如在汉乐府诗《江南》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汉文字的演变,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形象地体会汉文字的魅力(见图6),并引导学生了解、朗读更多的汉乐府诗。在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中,补充诗人经历、写作背景,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感受更深刻。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发学生在更为广泛的阅读中悟得做人的道理。《剪窗花》一课学完后,拓展两首与之相关联的童谣,引导学生继续读童谣,感受童谣的魅力。
图6 汉字“采”演变
2.个性教学路径
1)童谣:形式多样地趣味朗读
童谣是一种流传广泛、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儿童喜爱。如《剪窗花》,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反复出现,体现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趣味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节奏韵律,感受童谣的趣味,激发起学习的愉悦感与浓厚的阅读兴致,进而对童谣这类文本、对“剪窗花”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愿意主动去亲近、探索、实践。多样趣读,是彰显童谣韵味的一条有效路径。
2)古诗词:由表及里地反复诵读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丰富,饱含着先贤哲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直至今日仍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一至五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汉乐府古诗、南北朝民歌、绝句以及律诗,无不描绘了优美的画面,营造了独特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独有的情感。课题组选择了汉乐府诗《江南》和绝句《望天门山》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古诗独具个性的教学路径,发现反复诵读是教学这类文本的有效手段。
教学古诗《江南》《望天门山》时,从读正确、读通顺、读有节奏,到读中理解诗意,最后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诗歌意蕴,丰富情感体验(见图7)。
图7 《江南》《望天门山》教学路径
3)寓言故事:由文及己地联系生活
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为主体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寓言故事所具备的育人价值独树一帜。课题组深入分析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文本,它们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初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达成目标的路径即寓言故事教学的基本路径:从揭示课题开始,再了解故事内容,交流寓言蕴含的道理,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见表2)。
表2 《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目标及路径分析
4)神话故事: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反映的独特思想体现了我国初民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生命观。教学时,宜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夸张的语句、插图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中形成独特的画面,感受神话的神奇,在对语言的品味涵泳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如《羿射九日》一文,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令人回味无穷。文中“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等,想象丰富,情节神奇;“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等语句,通过夸张的表述,集中凸显了后羿的力气之大、意志之坚,使得故事更具神奇色彩。对于这些神奇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感受,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解释自己的疑惑,感知先民单纯的思想和科学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
5)民间故事: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历史久远,由一代代中华儿女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因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被称为“口头文学”,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如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教学,可把重点确定为“讲述民间故事”。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形成故事结构图,以此为基础一步步指导学生讲好故事(见图8)。
图8 《牛郎织女》故事讲述指导
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知劳动人民寄托在故事中的美好愿望。讲述是传承民族文化方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源远流长。
6)文言文:有层次地积累语言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言志、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与背诵,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形象或美好品质。
以文言文《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实践为例。根据文本特点,课堂首先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做好准备;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准字音,明确停顿,读有节奏;教学中,以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借助图片、注释,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等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最后,通过类似文本的阅读,迁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阅读经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世界。教学流程如表3所示。
表3 《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流程
7)汉字:强化联系,识用结合
汉字是音形义的全息结合体,既可以记录汉语,又可以阐述万物之道和文化观念。汉字是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字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生活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如《日月水火》一课的教学,先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出象形字;再通过图文的对照,动手画一画象形字“日”,从“日”字的古今演变过程中,形象地体会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对汉字的悠久历史及无穷魅力有初步的认知;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月、水、火”三个汉字;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找——给生字找朋友;找——汉字和图片、古汉字相对应;说——古汉字哪些曾见过,最喜欢哪一个;唱——象形字识记儿歌。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掌握自主识记象形字的方法,体会象形字的魅力,体验识字的乐趣。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感知方块字的形体美;了解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书写穿插避让,感知其中体现的包容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路径如图9所示。
图9 《日月水火》教学路径
8)成语:凸显运用的合作探究
成语是汉语言文字的瑰宝,短小精悍、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最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成语,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八字成语的教学,在自主探究中,重视分享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首先,激发兴趣,读准成语。接着,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解释一些较为浅显的成语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成语的含义。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激励学生在情境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力争在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成语让表达更简洁生动、文雅含蓄、耐人寻味。最后,鼓励学生收集和成语相关的背景故事等,并和小伙伴们分享,既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在收集、阅读、讲述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智慧。教学框架如图10所示。
图10 “日积月累”成语教学框架
有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的传统文化的文章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离儿童现实生活久远,其教学是一个难点。要想将古诗词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最近发展区,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及其内在的意蕴,加强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
2023-08-07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既是中国式的故事,又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在提炼教学路径前,先进行教材研究与教学框架确定。(一)教材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故事。......
2023-08-07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有趣易懂,充满神奇想象,寄托了祖先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向往。图4-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教学路径教学路径与神话这一文体有关,与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目的有关,与落实神话这一类别传统文化要素有关。......
2023-08-07
基于以上共性、个性的分析,以《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尝试梳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图6-4文言文教学路径(一)联系已知,导入新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经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同样是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023-08-07
1.展开文献梳理,分析教材资源研究初期,课题组在认真研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发表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数条关于传统文化的文件后,潜心钻研教材,根据传统文化的定义,梳理了五·四学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梳理出271篇传统文化资源的文章。......
2023-08-07
《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各年段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各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都不同,不同年段、不同的古诗,教学时重难点不尽相同。不同类别古诗词教法也有一定差异。基于以上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基于学情,彰显共性,兼顾个性。......
2023-08-07
(三)教学路径提炼结合《牛郎织女(一)》一课的教学,现将中国民间故事的教学路径提炼如下:图5-3中国民间故事教学路径课题组认为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跳出文本教学的固有模式,抓住其“口耳相传”的传承特点,将传承作为教学视角,遵循民间故事的传承规律,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角色进行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