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博士在基层成长

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博士在基层成长

【摘要】:基层成了熊念汲取营养的沃土。2015年,熊念参加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的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担任秦巴山区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基层的经验又被带到了协和东西湖医院。35岁的海归博士、神经内科专家熊念出任院长。

这个有担当的青年人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2011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帕金森病基础和临床工作。

在一次调研中熊念偶然得知,位于湖北西南边陲的恩施州鹤峰县,其几千平方公里地块范围内,仅有一所综合性医院——鹤峰县中心医院,医疗技术、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较城市中心地区医院水平差距较大。

2014年,熊念主动要求支援鹤峰县中心医院建设。当时有好心人曾劝他:要珍惜时间,在本院尽快干出成绩。

熊念有自己的坚持:“要走进医疗水平不发达、人民群众需求更迫切的地方,才更能体现医生的价值。将所学所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才更能为区域医疗做出贡献。”

他在当地开展肉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的早期嗅觉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等业务新技术,改变了当地人“大病看不好”“小病不好看”的刻板印象,填补了恩施州多项医疗空白。

基层成了熊念汲取营养的沃土。

2015年,熊念参加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的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担任秦巴山区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之前都是在科室工作,从2015年第一次接触到医院管理,才开始思考区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熊念说道。

在十堰茅箭区人民医院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医院新增心理CT、脑血管造影等80多项新业务;理顺了门诊、急诊就医秩序;他也对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有了更真实的体会。

基层的经验又被带到了协和东西湖医院。

2017年,他成为协和医院托管医院——协和东西湖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推动协和东西湖医院与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成立了临空港区域骨科、康复、卒中、帕金森、糖尿病医学联盟;组织武汉协和医院教授来开展大型义诊、公益手术等学术活动达30余场次。

“如果想更好地锻炼自己,实现理想,开创事业,这个沃土一定是在基层的,因为只有基层才能给予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挺感恩过去的基层时光。

学生时代,记得自己的导师教导他说:“吃亏是福,遇到了事情要抢着做。”

他组织开展“连线荆楚、服务四区”巡回义诊和医疗扶贫,去往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25个县市区义诊,累计行程过万里,接诊患者10350例,培训医师5128名。

2019年6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正式托管“武汉红会医院”。35岁的海归博士、神经内科专家熊念出任院长。这是武汉协和医院托管的第7家医院,同时也是协和首次在中心城区探索建设区域紧密型医联体。

上任伊始,熊念积极推动这家百年医院的改革:引进协和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10余科室专家坐诊、查房和手术指导,使专家义诊、坐诊常态化;引进了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肩关节镜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改造科室,按照患者病种结构和结合专科发展,打破重组,实现内外科一体治疗。

疫情后,他也看到了身边年轻人的担当。2020年8月,抗疫工作阶段性结束,武汉展开全民核酸检测,当时正值8月,“天气非常炎热,那时在街道里进行核酸检验的都是‘90后’,他们是主力军,完成了全民检测的工作”。

对于年轻的医生,他建议要在不同单位实践,展开业务技术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