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青春蝶变,顶住希望

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青春蝶变,顶住希望

【摘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熊念事先制订的陪家人度假的计划。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成为首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之一,1月22日,武汉红会医院的门诊量达到单日1700人次。1月23日下午3点左右,武汉红会医院迎来第一批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人。

灾难都是突发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地震海啸、台风以及新冠肺炎,它都是以一种突发的姿态出现,来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极限。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熊念事先制订的陪家人度假的计划。作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掌门人”,他是第一个率队“抢出”武汉市首个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人。

他虽然不是传染病专家,但其扎实的医学专业背景,还是能让他判断得出此次疫情非同小可。1月中旬,该院住院部10楼肿瘤科一位病程10年的患者去世,去世时双肺全白,整个肿瘤科的医护人员都感染了,包括12位医生、14位护士

风暴猝不及防地来临,“我们似乎看见了魔鬼的影子”。熊念回忆说,初期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认识不足,呼吸科之外的科室防护不足。

随后,他紧急启动病房改造,把9楼病房改成呼吸三科,并对10楼病房进行全面消毒。几天后,又组织将10楼改建成了呼吸四科,尽可能多地收治患者。

1月21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了发热病人集中就诊的“7+7”新模式,即城区7家大型医院帮扶7家二级公立医院,被帮扶的医院作为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专门接诊、收治发热患者,减少发热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的流动。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武汉红会医院”)成为首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之一,1月22日,武汉红会医院的门诊量达到单日1700人次。第二天,门诊量达到这家百年医院的历史高峰——2400人次。

熊念说,对武汉红会医院这家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而言,根据医院设计的容量,门诊量一天最多800人次。800平方米的门诊大厅,密密麻麻全是人。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们又组织人员按防护要求重新站队,就诊的患者和家属从医院一直排到门外的马路上。

一边是门诊要接诊数量达两三倍于日常的疑似病人,一边是住院部要紧急转移原有的300多名其他疾病的患者。除此之外,还有传染病医院最基本的清洁区、污染区的改造。

熊念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好在组织上安排他在其他医院副院长岗位上锻炼过,“否则自己真的应付不过来”。

1月23日下午3点左右,武汉红会医院迎来第一批住院的新冠肺炎病人。按传染病医院的要求改造后,只有400张床位,但当天晚上就收了340位病人,第二天就满了。

至暗时刻,一小时一小时地扛。回忆起1月21日的那个下午,熊念几度哽咽。他心疼自己的战友,当第一批患者涌入发热门诊时,当时武汉红会医院标准的医疗防护服只有13套,“就靠13套上了战场”。

防护物资极度匮乏,很多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只能反复穿,上完一班脱下来喷酒精消毒,消完毒晾干以后接着再穿。

最开始的一个月,医院里的防护物资只能保证半天,救治的医疗物资同样极为稀缺。更让人头疼的是医院没有那么多呼吸机、那么高流量吸氧设备、那么多急救仪器设备。

熊念决定用“土”办法开展自救,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当时医院只有5台心电图机,由专人负责天天拎着到病床前去为患者做检查。以前,医院只有几个科室用氧气就行了,现在每个病人都要用氧气,熊念组织了一支移动搬运氧气团队,二三十个年轻小伙子天天搬运。

在武汉红会医院门口,两个10米高、直径2米的白色大氧气罐引人注目,就是当时临时想出来的办法。熊念说:“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急救措施,患者或家属就容易找医生扯皮。我们只好快速想办法解除患者焦虑与恐慌的心理。”

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伴随整个抗疫的初期。一个病区有30位患者、5位医生、八九位护士。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很多护士都是12小时倒班,弹性排班,只要哪里人不够,就往哪里顶上去。“忙的时候,就连喝口水都要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