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青春蝶变故事

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青春蝶变故事

【摘要】:疫情过后,一个性格内向的“95后”女孩的世界被打开了。去参加宣讲、看抗疫展,认识了同在疫情期间奋斗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甘如意觉得自己收获挺大。“那么多敢于站出来的平凡英雄,从他们身上也能感受到背后的精神。”背后是什么样的精神?“她心里有自己的主意,认定的事情,无论多难,都一定要做。”“如意行”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他联系到甘如意,询问了路线,又找到潜江路上的民警电话验证,“如意行”的故事才被慢慢揭开。

疫情过后,一个性格内向的“95后”女孩的世界被打开了。

她需要面对记者的提问,给出内心想法;她需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数百名的大学生演讲;她需要理解副主任的职责是什么,领导化验科员工一起做事。

疫情期间,她曾接受央视记者董倩的采访,一问一答之间,同事董莉在旁边听得心里着急,“别人问她一个问题,她就是半句话说不出来”。大半年过去,在一次媒体活动中,甘如意和记者董倩又有了一次对话的机会,董倩在台上连连表扬她,“话多了”。

面对采访,甘如意以前会害怕,“毕竟很严肃,没见过,我不知道说啥”。她怕说错了话,不敢多言语。现在接触记者多了,慢慢觉得,“就是身边的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坐下来聊天时,她穿着棕色的羽绒服上衣,一条灰白牛仔裤,说话一节节的,答得出来就多说几句,想不出来,就用手指一圈圈地卷着白大褂的边角,再捋平,认真回答。一场采访下来,能对话一两个小时。

成长,在她的心里也是具象的。

回忆起第一次站在宣讲台上,记不住演讲稿,她用小卡片拿在手上;眼睛近视,她想象自己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像是一个人对着自己讲故事。说到骑行路上,跌倒在水坑里的细节,她在台上会觉得鼻子酸酸的。上台次数多了,稿子也记熟了,还会观察起台下听众的反应。

去参加宣讲、看抗疫展,认识了同在疫情期间奋斗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甘如意觉得自己收获挺大。“那么多敢于站出来的平凡英雄,从他们身上也能感受到背后的精神。”

她想起以前学过的精神文化建设类似的课程,总感觉很生硬,不理解,现在“它就是活着的”,“回想起来好像不那么生硬了”。

背后是什么样的精神?甘如意给不出漂亮的答案。

同事董莉陪着她参加好几场宣讲会,仔细观察她,觉得“甘如意能吃苦”。有时候,五六点要出发去一个地方参加宣讲,陪甘如意坐在嘉宾席上,一个活动要坐上三四个小时,得思考一会儿要跟什么人见面,要说什么话。董莉有时候私下跟甘如意说:“这比上班还累。”甘如意笑一笑,嘴上从没喊苦喊累。董莉觉得挺惊讶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未必能做到。

“她心里有自己的主意,认定的事情,无论多难,都一定要做。”董莉介绍,为什么她能够从300公里外单枪匹马地返回武汉,不是偶然,“她骨子里是有一股子韧劲儿,坚忍不拔的。”

“如意行”的故事被媒体报道。有网友发了流泪的表情,说她“傻得让人心疼”。

2020年2月初,江夏区卫健委宣传科科长张春红看到群里内部信息,说有个孩子从公安县赶回来了。张春红不相信,“这300多公里路,不可能”。他联系到甘如意,询问了路线,又找到潜江路上的民警电话验证,“如意行”的故事才被慢慢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