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春蝶变:300公里骑行描绘武汉新时代青年成长

青春蝶变:300公里骑行描绘武汉新时代青年成长

【摘要】: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封城”。24岁的甘如意彼时已经回家过年,她是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的化验员,家在湖北荆州市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两地相隔300公里。2020年1月31日,大年初六,甘如意从家里出发。这辆自行车从小学就跟着她,一路骑到中学,每天10公里,一路走了9年。

青春岁月,弹指一挥间!翻开手中的青春手册,你看到的是时光在无言的静寂中消逝,还是被精彩的人生装点得无比美丽,或者是虽平淡却一点一滴都真实可追忆?

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名医生,她在青春的时光里刻下爱岗、敬业、感恩、奋斗的痕迹。

她,就是甘如意。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期间“骑行回单位上班”的壮举,单位的同事们大多注意不到她。她总是默默蹲在化验室,一个接一个地做样本,你跟她说什么话,她也回答得很简短。

这个沉默的姑娘,在2020年疫情席卷武汉时,在最危急的时刻,骑行4天3夜,辗转300公里,从家里回到单位上班。“我姓甘,我不怕苦。”年轻姑娘的壮举,在那个最严寒的冬天里,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与她如约采访的那天,她的手机不小心摔坏了,记者的电话打不进来,她也打不出去,屏幕上都是一道道的裂缝。甘如意尝试开机,但彻底坏了,她脸上没有抱怨的表情。

大部分时间,她更愿意待在三楼的化验室,给病人查血。她梳着低马尾,话少,虽然门口挂着“全国抗疫英雄甘如意示范岗”这几个字,她低着头走进走出。

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封城”。24岁的甘如意彼时已经回家过年,她是武汉江夏区金口卫生院的化验员,家在湖北荆州公安县斑竹垱镇杨家码头村,两地相隔300公里。

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甘如意是个内向的姑娘,不太爱表达,但自己心里很有主意,琢磨了好几天后,她决定回到工作岗位上,减轻同事的工作压力。“疫情有点严重,化验室只有一个人,忙不过来吧。”

爹妈自然是不同意的,武汉已经“封城”,人人避之不及,本来庆幸女儿提前回来了,如何能让她再回去?甘如意很坚持,想法也很简单:化验室只有两名员工,自己不回去,就只有同事一个人上班,哪里撑得住呢?反复沟通很多次,父母拗不过女儿,终于还是点了头。

但此时的武汉,并不是想去就能去。回去的路途遥远,同时还有重重关卡。甘如意找村里开了临时通行证,卫生院也给她开了返岗证明,但公共交通已全面停止,怎么回去成了大问题。

自行车吧。她想来想去,觉得骑车是个好主意。“以前上学都是骑车去的,这个我熟。”她给包里塞进泡面饼干和橘子,脚一蹬,出发了。

2020年1月31日,大年初六,甘如意从家里出发。第一站是到公安县城,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她骑了5个小时,当晚借住在远房亲戚家。

这辆自行车从小学就跟着她,一路骑到中学,每天10公里,一路走了9年。但在这一趟艰难的旅途中,“老伙伴”没能陪着甘如意走到最后。2月1日清晨,甘如意骑着车往荆州继续走,在荆州长江大桥被拦下了。由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不让通行。甘如意掉头回到埠河镇,把自行车寄存在一个副食店里。“妈,你来帮我取一下自行车嘛。”打完这个电话,她开始步行,走过长江大桥,等到达荆州市时,天已经黑了。这是寒冷的冬天,没了自行车的甘如意,返岗之路走了不到一半。她在旅馆里歇了一晚,却从没想过要转头回家。

2日天刚亮,甘如意洗漱出门,荆州下起了雨,她拦出租车准备继续走。连续拦了十多辆车,出租车师傅都说去不了。她站在荆州街头大哭了一场,“那时候感觉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很绝望”。

哭完这一场,她擦擦眼泪,还是决定往前走。“我都走到这里了,总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往前走啊!”左转右转,甘如意找了一辆共享单车,打开手机导航,顺着318国道,她又蹬着轮子往前走。

从荆州到潜江,这一路和曾经见过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车也少、人也少,甘如意一路拼命蹬——她得在天黑前赶到潜江。晚上8点,疲惫至极的甘如意,终于在绵绵小雨中到达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