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叶盛镇:疫情防控工作有成果,生态移民进展顺利

叶盛镇:疫情防控工作有成果,生态移民进展顺利

【摘要】:全镇先后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14个,政法专项排查临时党支部11个,累计发动200余名党员开展防疫工作。积极配合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镇抽调6名干部专职在叶盛高速路口防疫执勤。叶盛镇“十三五”生态移民共计104户464人,常住户74户。2020年,叶盛镇结合实际,因户施策。2020年,叶盛镇小麦种植面积5493亩,比2019年减少42%。

【概况】2020年,叶盛镇行政区域面积5771公顷,耕地面积2899.8公顷,下辖10个行政村(地三村、张庄村、正闸村、叶盛村、盛庄村、联丰村、光明村、五星村、蒋滩村和龙门村)、1个社区(叶盛社区),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120人。叶盛镇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亿元,上争项目资金1000万元。完成社会总产值98970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3335万元,比2019年增长7%;二、三产业总产值完成75635万元,比2019年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1元,比2019年增长8%。全镇呈现出经济稳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疫情防控】2020年,叶盛镇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立即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迅速建立防控组织,组建综合协调、排查起底、交通管制等10个小组,150余名镇村干部、投身一线,在主干道路先后设立市级交通检查站2个、村级检测登记点15个,织密织牢防疫网络。严格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工作要求,开展重点人群大排查、大起底,累计摸排16580户50659人,排查外省返青人员共492人,做到摸排精准、轨迹翔实、登记全面、台账管理,对重点人群按照“四包一”工作法管控。全镇先后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14个,政法专项排查临时党支部11个,累计发动200余名党员开展防疫工作。引导群众简办丧事6起。为各检查点及一线工作人员安装帐篷、取暖炉,采购发放医用酒精2吨、口罩5000个、医用手套1500双。实行“摸排统计、研判审批、跟踪对接、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共办理返程证明126人、小区临时出入证636人,按时完成小麦种植、果园修剪等5700余亩。辖内11家大米企业和1家塑料制品企业复工率10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投入资金18万元,为低保、残疾等弱势群体送去口罩、手套、米面油等医疗生活物资。解决销售本地韭菜1万余公斤、西红柿2000余公斤、香芹4000余公斤、油菜3000余公斤、黄瓜1000余公斤,有效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产生活。积极配合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镇抽调6名干部专职在叶盛高速路口防疫执勤。

【脱贫攻坚】叶盛镇“十三五”生态移民共计104户464人,常住户74户。2020年,叶盛镇结合实际,因户施策。针对承包种植温棚的57户,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技术指导,确保温棚正常生产。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对接企业使56人外出就业。为未脱贫的肖维虎、王海彪2户申请公益性岗位。为承包温棚的57户移民销售瓜果蔬菜120余吨,帮助移民创收70万余元。建立“一户一档”,紧扣全镇5439户20008人开展“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非常住户资料严格把关、坚持标准、认真审核,1071户非常住户档案资料已全部建立。经过摸排,全镇共核定常住户危房32户,其中原址翻建19户,集中安置12户,加固改造1户,集中安置人员全部入住,加固改造完成并入住。为保障群众安全饮水,对排查并录入未安装自来水常住家庭270户全部安装完毕。对8名疑似辍学学生进行入户走访、动员,全部返校学习。组织镇村干部对各村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进行摸排认定,对盛庄村1户边缘易致贫家庭,纳入低保进行预警监测;已脱贫户1户因病纳入脱贫不稳定户进行预警监测。全镇“百企帮千户”共有9家企业帮扶15户,其中脱贫监测户4户,未脱贫3户,边缘户8户。协调9家企业通过购买家禽、生猪,提供就业岗位,购买农业生产物资等形式对帮扶户进行帮扶。

现代农业】2020年,叶盛镇小麦种植面积5493亩,比2019年减少42%。玉米种植面积2.1万亩,其中籽粒玉米3000亩、制种玉米2000亩、饲草玉米1.6万亩,比2019年减少8.7%。新建高标准拱棚40栋,建设永久性设施瓜菜生产示范基地1个、露地瓜菜生产示范基地5个,全镇设施瓜菜面积达到4100亩,比2019年增加1500亩,林果产业面积4400亩,比2019年增长2.3%。奶牛养殖量稳定在1000头,肉牛养殖量调增至2500头,肉羊3.8万只,生猪3.7万头,家禽48万只。地三村、蒋滩村、联丰村、光明村发展肉驴养殖200余头。在大米产业发展中,坚持“调结构、提品质、走高端”的发展思路,不断发挥富硒优势,做足“贡米”文章,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开展高标准原料基地建设、产业链延伸提质增效、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等7项子工程,强化宣传推介,促进叶盛大米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叶盛贡米”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村集体经济】2020年,叶盛镇争取自治区2019年扶持村集体发展资金,为地三村、张庄村集中建设高标准设施拱棚16栋,主要种植无花果、火龙果等高附加值水果,可为张庄村、地三村增加集体收入7万余元。在盛庄村建设集黄花菜晾晒、储藏、烘干为一体产业链基地,具体包括新建晾晒棚、气调库蒸房、库房各1间,流转土地260亩,年底可为盛庄村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成功申报叶盛村、龙门村、光明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依托“十三五”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基地,集中在龙门村建设24栋高标准设施拱棚,发包经营主体种植反季蔬菜,产业效益明显。

【项目建设】2020年,叶盛镇围绕土地治理、文化设施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高效节水灌溉等方面争取“一村一年一事”项目10个,五星村结合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农产品商标注册、包装设计、大米加工设备采购。张庄村硬化叶玉路至张庄2组道路4800平方米,项目投资概算60万元。盛庄村在村部建设气调库1栋、硬化新建晾晒棚1个、仓储库房2间,流转土地进行黄花菜种植及玉米制种260亩,项目投资概算136万元。蒋滩村通过公共服务提升项目,扩建党建活动阵地,新建办公用房96平方米,维修改造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改造围栏18.5米,该项目被列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一村一年一事”项目。光明村争取到财政局“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硬化光明1组5条巷道共计5000平方米,项目投资概算50万元。联丰村争取“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对陆湾三号路1500米绿化美化亮化,投资概算70万元。叶盛村通过“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硬化5组巷道1208米并进行美化亮化,投资概算70万元。正闸村投资概算150万元,硬化正闸路至五星村道路,维修正闸4组、5组破损巷道,安装路灯及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另争取到自治区财政厅项目资金100万元完成整村推进建设。地三村完善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新建产业园沟渠,投资概算15万元。龙门村完善美化龙门生态园基础设施项目,为龙门桃园加设彩色围栏1.2千米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投资概算61.58万元。叶盛镇还引进宁盛源专业合作社在五星村、联丰村流转土地1300亩实施千亩设施麒麟西瓜项目,新建可移动式大棚2700栋,带动3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增加五星村、联丰村集体收入13万元。

【卫生厕所改造】2020年,叶盛镇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坚持因户施策,采用联户管网(即新建排水管网、采购设备集中收集处理)和净化槽两种改造模式,完成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任务2779户。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降低路面的重复破除,进一步细化方案至各村组,结合农村自来水改造工作,尽量满足农户在修修补补方面的“微心愿”,切实增加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农田水利建设】2020年,叶盛镇及时组织人员和机械对辖区内沟渠进行清淤整治,其中:春季机械清淤斗农沟21条,总长9.71千米;秋季清淤支斗农沟535条,长3125千米;支斗农渠970条,长611.7千米。整修农路440条,长235千米,投入劳力5.1万个。对反帝沟、胜利沟6处乱堆、乱占、乱放、乱建现象进行彻底整改。

【党建工作】2020年,叶盛镇按照“党建强镇、产业富镇”的发展思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三挑”,通过法定程序实现镇域10名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担任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坚持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回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培育村级后备力量,建立村级后备人才101名,致富带头人123人,实行动态备案管理。实行镇党委9名领导班子成员定点包村工作机制,每人联系培养4名及以上村级后备力量,鼓励引导后备人才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重要工作与活动,对工作成效好的同志作为村书记后备力量重点培养人选。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等媒介作用,加强普通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三农”知识培训,提升党员综合素质。从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镇党委定期对各村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进行动态摸排并建立台账,对16名发展对象和17名预备党员逐一谈话考察。实施基层党建“4+X整镇提升”工程,探索建立五星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暨乡土人才实训基地、盛庄村党组织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点、光明村“亮身份·树形象”红色家园、蒋滩村“党建+养老”红色服务站,进一步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全镇党建工作水平。

(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