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任务驱动,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驱动,展示学习成果

【摘要】:教师命题时,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呈现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阶段学习成果。例如,下面这组试题就是以任务驱动呈现了学生的典型学习成果。这组题目以完成“开篇陈词”为项目,以达成此项目每一步骤为具体任务。学生完成开篇陈词的撰写,自己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并且用相关证据阐释自己的观点。第1题至第4题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第5题呈现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

美国学者戴维·珀金斯认为,必须在各学科与人们所接触的真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以帮助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从阅读的实践价值出发,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辅助阅读理解,同时在生活中运用阅读所得解决问题,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教学越来越关注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的联系,这无疑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命题时,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呈现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阶段学习成果。

例如,下面这组试题就是以任务驱动呈现了学生的典型学习成果。

学校要开展“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的辩论赛,小明作为一辩要准备开篇陈词。请你借助以下网上材料,帮他做好必要的准备。

网民1:林×

我们的国民阅读量其实并不低,每天从电脑电视,尤其是手机屏幕上获得的文字信息量非常大。只是这种碎片化、非系统的阅读,扰乱了我们大脑的整理能力与吸收能力,使我们的信息吸收率大幅降低。同时,信息的偶然获取与随机性,让我们在过滤信息的时候,需要更高的分辨能力与思考能力,而恰恰是这种更高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使我们对有效信息也难以更准确地把握。

网民2:时光

粗略的阅读感觉纸质书与电子书差别不大,甚至电子书更加具有优势。但是,需要精读一本书或者重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过对不同章节的对比、思考、联想等来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时候免不了要前前后后翻到某一页,此时就显示出纸质书的优势了。通过对纸质书的厚薄的直接感知可以较快地翻到某一页,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思路不必因为频繁翻书而受到打扰。同时,纸质书感觉对眼睛更好一些,而且个人觉得纸质书容易唤起人们重读的欲望,同时也给人收藏的快乐。

网民3:吴×

随着科技的进步,纸质书的比例在不可避免地降低。在中国,其实纸质书的下降比例不是很大。而在美国亚马逊上,电子书现在已经超过纸质书了(从销量上来讲),但纸质书的比例还是很高,而且它们的性质不同,也就是不同时候会读不同的东西。

网民4:日月梦飞

我以前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因为纸质书籍太多,搬家时有些麻烦,就想看电子书籍。其实,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各的优劣势。纸质书籍你可以随意在上面做笔记、涂画,有书香的味道,而且容易专心沉浸于书本里面。但是纸质书籍携带的确不方便。电子书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看,而且最主要的是不占用空间。一本纸质书籍到了手机里,差不多几百KB的占用空间。另外,电子书比较适合那些工作繁忙,有一些零碎时间阅读的人。很多人在手机上下载了阅读器,而且加上各个时间点,很容易受到打扰,阅读电子书很多人容易分心。不过,只要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自律,电子书和纸质书区别不大。现在有印象笔记,也可以在电子书上做笔记。只要你能坚持每天抽点时间读书,怎么方便怎么阅读。电子阅读器和纸质都是一个载体,你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并且为工作和生活所用,所以紧盯最重要的东西—获取知识,而不用过于关注到底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

网民5:崔××

第一个问题,在这个网络盛行的社会为什么还是有纸质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从网络盛行可以预见电子书必然是未来书的形式。因为信息的载体以电子化的储存状态更符合网络化的世界。当获取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渠道一样便利时,人们都无法想象为什么不阅读电子书。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电子书加重了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而导致现在每天接到辐射的时间增长?电子书加重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比例恐怕1%都不到,大多数人打开的是微信、微博或是××新闻,而不是多看阅读、Kindle或豆瓣。大部分人的碎片阅读本来就和纸质书的内容泾渭分明。也就是说,电子产品如果增加辐射的时间,是它本来的数量的增长,而不是电子书推动的。电子书只是为电子产品附加了功能,更何况,真正和纸质书竞争的电子书没有增加辐射。

1.你将向小明推荐谁的观点?为什么推荐这个观点?

2.除你推荐观点的材料外,还有哪一则材料可以用来帮助撰写开篇陈词?请你推荐给他,并说出你的理由。

3.哪一则材料不能支持你的观点?这则材料能用于开篇陈词的撰写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4.请列举出你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实例,用以支持你的观点。

5.请你根据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明撰写一份3分钟的开篇陈词(大约600字)。

这组题目以完成“开篇陈词”为项目,以达成此项目每一步骤为具体任务。学生完成开篇陈词的撰写,自己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并且用相关证据阐释自己的观点。第1个题目的作答是期待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第2个题目呈现的是学生找寻材料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第3个题目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呈现出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识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第4个题目凸显学生整合生活经验与课程知识这一能力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丰富支持论点的材料,使自己的论证更加严密;第5个题目完成开篇陈词的撰写,水到渠成。

这组题目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第1题至第4题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第5题呈现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第1题至第4题每一项任务都分别呈现出学科能力学习理解、实践应用的具体过程,第5题呈现出迁移创新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