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情境指向与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情境指向与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

【摘要】:在试卷结构和形式上,渐渐打破以往的知识模块组合,试卷整体上不再按照积累、阅读、写作的知识板块顺序,而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活动化的任务中搜寻、筛选、整合相关语文知识,综合考虑相关情境因素,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评学教相互勾连,预示着课内外学习综合于一体,这也是语文命题考查的重要特点,其要旨是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要能在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设计有效的测试情境,准确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水平,是建立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关键。创设好的命题情境,不仅要建立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还要设计真实的任务;不仅要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在动态的语文实践中转换为感性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注意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关系;不仅要在有效的测试情境中考查学生真实的言语实践能力,还要有恰当的评分标准。

相应地,为了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会在测试中设置相关情境,命制系列性问题或任务。以浙江省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为例,情境设置一般有三种形态:一是整份试卷构成一个主题式大情境,二是根据不同内容板块设置不同主题的板块情境,三是一些单个试题的特有情境。当然,这三种情况也会有交叉出现的可能。

目前阶段,基于板块内容和单个试题的情境设置比较普遍。比如古诗文默写的命题,已经从上下句的机械性默写走向了基于情境的理解性和应用性默写。命题者已经具备情境考查的意识,将单个或相关的多个语文知识融入情境中考查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发展成设置相对较大的专题性情境,以综合考查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基于整份试卷的主题式大情境,其设计意图是将语文知识积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整体纳入语文系列活动中,检测学生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自觉、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考查,其试卷结构不再以知识内容为线索,而是以情境任务为线索。在试卷结构和形式上,渐渐打破以往的知识模块组合,试卷整体上不再按照积累、阅读、写作的知识板块顺序,而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活动化的任务中搜寻、筛选、整合相关语文知识,综合考虑相关情境因素,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是语文考试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评学教相互勾连,预示着课内外学习综合于一体,这也是语文命题考查的重要特点,其要旨是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要能在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知识迁移的前提是对知识真正地理解和充分地内化,而理解和内化往往要借助实践活动与真实运用。因为现实情境纷繁复杂,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必定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与跨学科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比如,2019年湖州市中考卷要求学生针对新闻通讯文本中某教授的回答,还原记者的采访提问。该题目与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学习有关,统编教材将新闻单元的学习方式定位为“活动·探究”,通过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系列性活动,完整地引导学生认识新闻、搜集素材、写作文稿和发布新闻。要自如地完成这道题,学生须根据某教授的回答,还原并再现这个模拟的采访过程,“走进”这个采访的“模拟情境”,合理地推理出记者的问题。如果从没经历过采访的实践活动,学到的新闻知识没有经过真实情境的过程“洗礼”,那些知识就缺乏与其他语言融合运用(如语言得体的表达等)的土壤,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充分的内化;同时,学生在考试解答中也就可能因缺失“还原”采访情境的基础,而影响作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