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的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前测,有利于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核舟记》,教师首先进行了有效的课堂前测并以前测情况为基础,为新一节课的实施确立了更为精准的学习目标,设计了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舟记》的前测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翻译辨析情况。......
2023-08-06
课堂教学后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长期以来被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课堂教学后测的应用,是指在授课内容完成后,利用“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线上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存在的问题,同时来评定教学内容是否完成。在学生完成后测之后,教师通过查看“智慧学伴”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分析统计,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定,进而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上进行补足与改进。
依据课堂后测的结果,教师能够发现本班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下节课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巩固复习并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有的放矢。课堂后测既拓展了课堂空间,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后测内容是依据本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所设计,旨在对学生本堂课的学习领会程度做测评。仿照中考真题,笔者设计测评目标要点:一是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二是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三是考查课文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针对整体情况进行的后测。
图4-3 《桃花源记》后测情况分析
后测反映出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考试概况的分数分布如图4-3所示。考试概况表格显示学生平均分93.74分,最高分100分。分数分布的柱状图显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高达80.65%,可以看出学生整体表现优秀。考试概况中最低分65分,分数分布中80分以下的学生占比共6.46%,提示教师应关注尚需加强学习的少数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是针对学科能力表现进行的后测。
图4-4 《桃花源记》后测能力表现情况分析
“智慧学伴”测评工具把学生学科能力分为三类: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在测评报告中,学生在后测中的学科能力表现以柱状图的方式得以清晰呈现,如图4-4所示,学生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三方面能力表现俱佳,指数依次为0.92、0.96和0.93。
最后是学科指标达成度的分析(图4-5)。
在《桃花源记》后测中应用“智慧学伴”测评工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智慧学伴”课堂后测是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进行巩固练习的作业,这里的作业不是机械性、重复性地抄写作业,而是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教师从现有知识与新知识技能的衔接点出发,精心设计后测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提高言语品质。学生深度参与后测,发展思维,逐渐抵达深度学习的目标。
图4-5 学科指标达成度分析
第二,“智慧学伴”课堂后测还是课堂学习的诊断性评价。“智慧学伴”平台生成的测评报告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为效果的及时诊断反馈,与本堂课的深度学习相匹配,课堂后测作为深度学习中的评价,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反思行为,主要包括对自我认知结构和自我认知过程的评价。在完成后测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继续拓展。
第三,“智慧学伴”测评工具更是本堂课的有力支持与补充。正是由于“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课堂教学后测中的应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形成的能力得以延伸拓展。“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课堂教学后测中的应用打破了课堂学习的壁垒,如果答错了,学生可以完成“智慧学伴”测评工具提供的推荐资源和推荐练习,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在线上平台继续提高认识能力和加深理解程度。在课后阶段,教师利用“智慧学伴”双师服务APP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个性化辅导,这样不仅能针对性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还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课堂后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集中反馈到下次课的课前准备中,便于精准答疑解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课后布置后测,及时检测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据此不断改进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智慧学伴”后测结果的数据为教师提供了下一阶段的学情依据,有利于教师制定针对性强、效率更高的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关注教学连续性,利用课堂后测,以学定教。
有关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的文章
运用有效的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前测,有利于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核舟记》,教师首先进行了有效的课堂前测并以前测情况为基础,为新一节课的实施确立了更为精准的学习目标,设计了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舟记》的前测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翻译辨析情况。......
2023-08-06
图3-1测评工具研发流程图依照内容图谱,每个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每个年级都有6套试题,每套测试题中包含9道题目,以“所属套题+题号”的形式编码,每道测试题目均对应一个学习能力表现指标,所有“微测试”题目能够覆盖能力框架中的全部学习能力表现指标,以能力点为命题核心,凸显了语文学科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测评和学习理念。......
2023-08-06
评学教系统指标体系的研发是以学科关键能力可视化研究成果为依托的。[2]学科能力分析体系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9个学科的专家团队联合研发,以课程标准中学科的核心主题及概念为抓手,按照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等9大学科相对个性的3×3学科能力分析体系,其核心概念围绕3×3框架,设计形成具体的学科能力指标体系,是“智慧学伴”的顶层核心理念。......
2023-08-06
在备课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点、能力点相结合,形成教学设计。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倾向于解惑功能,在师生交流、讨论和碰撞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与提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在讨论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更新和突破。......
2023-08-06
借助网络平台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大数据改进教与学,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智慧学伴”以学科能力构成模型为基础,选取具有学科能力发展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构建学科知识图谱,研发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的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开发系列测评工具和微课资源,并从核心概念、学科能力指标体系、认知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和问题情境等多个维度编码。......
2023-08-06
不同学科在内容图谱的构建上存在一定差异。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各核心内容在学科能力点上再进行进一步细化。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看似零散,但清晰地呈现出优秀诗文阅读这个核心内容的具体学习要求。将这些学习要求进行归类组合,由此形成内容图谱。......
2023-08-06
“整合”这一测评使统编教材指向更为科学的、系统性的语文课程建设,其课程理念的变化、编排体例与课程内容的重构,改变了原先教材所存在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有效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统编教材的教学。......
2023-08-06
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语文学科特色,评学教系统指标体系框架由语文学科内容图谱与语文学科能力图谱共同构成。此框架将学科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划分,有利于教师明确评价的领域与具体内容,据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三大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PIRLS、NAEP对阅读素养几项关键要素的界定,也为本框架的建构提供了支持。......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