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构:学习资源与教学指导,解析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及阅读方法

重构:学习资源与教学指导,解析非连续性文本特点及阅读方法

【摘要】:学习资源呈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教学资源会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同样会偏重鉴赏方法的引导。实用类文本板块同样也会侧重阅读方法层面的教学指导,例如A3-2能力层级,教师给出的相应资源是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和类型。首先,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与篇章文本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其次,谈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解释其本质特征。最后,教师谈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向—信息的获取与运用。

学习资源呈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教学资源会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同样会偏重鉴赏方法的引导。例如优秀诗文板块在C2-2能力层级中,教师给出的相应资源是《寻诗歌特点,明诗人情志》,教师给出了一组诗歌,根据诗歌特点设置问题链,探究诗人的情与志。首先是李白的《行路难》,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①诗人苦闷到何种程度?②诗人因何而苦闷悲愤?③诗人如何突破情感局限努力让志向实现?通过这三个问题,逐层探究出诗人李白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情志。然后是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设置的问题依次是:①诗人为何答谢?②贬谪生活给诗人留下了哪些感受?③诗人如何突破当前情绪?④诗人有何志向?通过这四个问题探讨出积极昂扬的理想信念。经过这两组诗歌的对比,用问题链的方式探讨出了诗人的情志。

教学资源除了会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解释,更会偏重阅读方法层面的教学指导。例如文学作品阅读A3-2层级,《引图入文理思路、析性格—图说〈孔乙己〉》,分析最妙的是利用图片,梳理文本内容,透过文本内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抓住故事情节进行分析,避免对文学类文本解读的表面化、程式化。通过将孔乙己和与孔乙己同是一个阶层的百姓对比,纵向来深化当时社会背景下人心的淡薄及世态炎凉,以此加深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是一种不错的解读方式。又例如C1-3层级,《在笑中思考—〈变色龙〉讽刺艺术解读》,从题目、人名、语言动作等引导学生对讽刺艺术进行赏析,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实现文学类文本解读主体多元化。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在微资源学习后,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有问题意识。针对文本,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所提的问题,应从多个角度开展个性化的解读。再例如A3-1层级,《刹那溜索 永世豪情—分析〈溜索〉中的首领形象》,教师讲解时,在尊重文本创作主题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感,对文本情感内涵进行思考和追问,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真正从文本中感受到人物的勇敢无畏,从而触动内心。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审美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对世界进行理性思考。文学类文本作为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美感决定了此类文本的审美特点。审美能力实际就是一种思考力,是围绕文本进行对话和思辨。

实用类文本板块同样也会侧重阅读方法层面的教学指导,例如A3-2能力层级,教师给出的相应资源是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和类型。首先,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与篇章文本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其次,谈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解释其本质特征。阐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的三个特点:第一,阅读顺序与篇章阅读不同。此类非连续性文本无法依次阅读,中间需要辨别、跳跃,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判断。第二,阅读思维过程与篇章阅读有很大不同。因为文本不具完整性,所以读者难以沉浸其中,需要多次进出文本,联系已有知识和客观现实进行信息提取和判断,阅读思维呈间断状态。第三,阅读结果与篇章阅读存在差异。由于文本由多板块组成,有时不同板块的写作风格还存在明显差异,读者读完后难以形成完整印象。每一个特征的介绍,教师都从教材中举了具体的例子。最后,教师谈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向—信息的获取与运用。该设计目标明确,小切口,学生学后大有收获。教师精讲知识点的概念、特征,给出具体的阅读方法和指向,最后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对A3能力层级“整体感知文本”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个性化表达也会比较偏重方法层面的教学。例如在C2-3能力层级教师给出的相应资源是“活学活用,推陈出新—创造性改写”。教师告诉学生恶搞式改编不是创造性改写,创造性改写是尊重原稿,运用想象,合乎情理地进行二次创作。教师给出了图片,逻辑清晰地呈现了创造性改写的思维过程(图3-3)。

图3-3 创造性改写思维过程示意图

首先,教师介绍了创造性改写的过程是重新构思、重新裁剪、重新布局的过程,然后给出了创造性改写的流程:①理解积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广泛积累;②恰当引用—类似情景,直接引用;③化用意境—情境延伸,叠加活用;④个性表达—活学活用,推陈出新;最后,提供了创造性改写的示范举例。

整个资源从讲解到给出方法再到最后的示例,教师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讲知识点的概念、原因,给出具体的方法策略,再到最后带领学生一起练习,让学生对C2能力层级“发散创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