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诗文阅读测评工具的独特优势

优秀诗文阅读测评工具的独特优势

【摘要】:优秀诗文阅读测评工具以优秀诗文阅读学习能力框架为基础,基于学生能力点为中心开发在线学习试题,利用了网络的测评优势,因此回到试题上去落实,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微测试”时间短,同时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使用平时的零散时间来开展针对自己的诊断学习。个性化表达测评工具以个性化表达学习能力框架为基础来研制基于能力点的在线“微测试”学习试题,时间不长,切口小,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刻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发展轨迹,探索课堂学习与在线自主学习的最佳融合模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

确定测试性质是诊断工具开发的首要环节。从目标看,本项目进行的测试属于学生学科优势与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诊断测试,在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测评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形成个人学习报告。通过对学习报告的解读与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短板,开展精准学习。测试的目标在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特定领域的必要能力,以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从功能看,本项目依托于网络平台,符合大数据的时代趋势,与传统纸质测评相比,基于网络平台的测评能够更加及时地进行反馈,并能够生成个性化的测评报告,能更加科学地反馈出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为根本目的,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成果与思维过程,诊断、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评价的终极目标

优秀诗文阅读测评工具以优秀诗文阅读学习能力框架为基础,基于学生能力点为中心开发在线学习试题,利用了网络的测评优势,因此回到试题上去落实,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微测试”时间短,同时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使用平时的零散时间来开展针对自己的诊断学习。从内容上来说,测试题目内容的设置具有真实的情境性,考查点和评分标准均以语文学科能力点为依据来描述学生的能力表现样态,挖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认知,让学生以测试文本作为学习材料,以新学到的知识理论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呈现学习成果,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应的语文问题,最终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

整本书阅读测评工具以经典名著阅读学科能力框架为基础,以两版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依据,开发整本书阅读测评工具。首先,选择两版课程标准提供的阅读建议书目,以及阅读建议的图书类型与范围。其次,建立整本书阅读与统编教材中课文阅读学习的关联,立足教材中的篇章拓展阅读篇目。最后,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考虑,选择日常阅读中的报纸杂志及新出版的图书。根据作品的类型,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慢慢摸索出整本书阅读的门径。开发整本书阅读测评工具时,立足课堂教学,把教材内容与整本书阅读紧密关联起来,将课堂有限时间阅读延伸到课外无限阅读拓展之中。

文言文阅读测评工具以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表现图谱为依据,遵循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规律与特点,遵循能力图谱提供的议论文阅读学习指标。开发工具时,关注文言文阅读材料和评价的浅易,注意给学生设置多样的测试情境。初中文言文阅读测评工具能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评工具以实用类文本学习能力框架为基础,开发出基于学生能力点为中心的在线学习试题,因为其利用了网络的测评优势,所以回到试题上去落实。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微测试”时间短,同时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使用平时的零散时间来开展针对自己的诊断学习;二是试题设置出真实而形象的生活情境,注重试题内容的情境化、能力化、生活化,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议论性文章阅读测评工具以初中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表现图谱为依据,遵循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遵循能力图谱提供的议论文阅读学习指标,从立足教材、循序渐进、开发支架、思维可视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思维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评学教的一致性。开发七年级的议论性文章教学资源,要遵循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可立足教材,选择一些夹叙夹议的文章作为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建立逻辑思维意识,为议论文阅读学习进阶奠定基础。议论文阅读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重点,开发测评工具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思考呈现出来。因此,开发微测题者,在深入研读测评的议论性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设计表格、思维导图等可视的测评支架。

文学作品阅读测评工具以文学类阅读学科能力框架为基础,开发在线学习试题,任务微小细化,测试时间短,针对性强,在平时的零散时间就能开展针对自己的诊断学习。试题的阅读文段内容丰富,考试设题呈现多元性,唯有读透文段,厘清基本意思,才能顺利完成相关题目,质疑性阅读训练契合性更高,其训练价值也更为丰富。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可塑性很强。因此,在测试中对此有充分认知,利用多种题型调整契机,对学生进行阅读启迪,促进其学科综合能力的成长。情境展示、思维导图、合作交流、读写结合等,都体现了出题人的创新整合处理。

任务型表达测评工具以任务型表达能力表现图谱为依据,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开发任务型表达板块的测评工具提供了情境设计依据,引导任务设计思路。据此,遵循初中生写作思维发展的规律,遵循能力图谱提供的任务型表达学习指标,从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设计典型的写作任务、明确任务表达的对象等方面入手,开发初中任务型表达能力表现图谱开发测评工具。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背景下,情境与任务密切相连,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有这样一段话:“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由此联系思考任务型表达的任务设计,设计出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情感、呈现典型成果的典型任务至关重要。

个性化表达测评工具以个性化表达学习能力框架为基础来研制基于能力点的在线“微测试”学习试题,时间不长,切口小,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试题设置出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情境,注重试题内容的情境化、能力化、生活化,凸显出语文学科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关联。从内容上来说,测试题目内容的设置具有社会生活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同时,题目的考查点和评分标准均以语文学科能力点为依据来描述学生的能力表现样态,侧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认知。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育评价不可分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