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随之改变教学观念,该课程标准强调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基础,用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语言实践。线上线下的融合使得情境创设完成了从学科本位到实践取向的转变。......
2023-08-06
从认知心理学来讲,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认为,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他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具有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在认知领域内的低层次目标作用明显,高层次目标作用不大;情感领域的评价手段无力,动作技能领域实际上是空白等。这一理论后经他人修订,分别从知识与认知过程这两个维度重新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学习目标。知识维度包括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认知水平。国外有专家将学习过程分为无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三类,提出认知过程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也有专家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划分为八个层次,被称为“学习层次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或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有专家认为,人类学习的本质在于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方面的改善。上述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层次性、顺序性和系统性。心理学领域的这些相关理论,为框架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刘宁和余胜泉老师借用国外专家的说法,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在特定领域内,基于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及时、及早干预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得以实现……该研究提出教学过程的‘预测—传递’模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动态、实时的预测,以此形成恰当的知识表征,然后师生间再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当这些过程成功进行时,知识将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否则,传输将会失败。可见,教师对学生潜在认知过程的预分析更有助于知识的传递。”[9]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题为“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该项目与各参与国一起为两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寻找答案:第一,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如何设计教学系统才能有效地发展这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后来,该组织又发布了《OECD学习框架2030》。
该框架描述了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这也是OECD在继其20世纪末“核心素养项目”之后又一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究竟要“教什么”的再思考,也被称为“核心素养项目2.0”。“框架图的左右两部分分别说明了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和未来学生所需的关键素养及形成过程。”[10]
这其中,能力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获得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调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来满足复杂的需求。未来的学生将需要广泛和专业的知识,以此作为发展形成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跨学科思维和“连接”的能力。《OECD学习框架2030》一文中强调了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将需要在未知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为此,他们需要广泛的技能,包括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实用的和物理的技能。使用这种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将由态度和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在个人、地方、社会和全球层面上得到体现。虽然人类的生活因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个性特征所产生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多样性而丰富,但也有一些人的基本价值观则是必须坚持的。”[11]
需要补充的是:“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键能力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确定了三种更深层次的能力类别,即‘变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共同解决年轻人需要创新、负责任和意识的日益增长的需要。”[12]
有关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的文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随之改变教学观念,该课程标准强调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基础,用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语言实践。线上线下的融合使得情境创设完成了从学科本位到实践取向的转变。......
2023-08-06
在备课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点、能力点相结合,形成教学设计。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倾向于解惑功能,在师生交流、讨论和碰撞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与提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在讨论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更新和突破。......
2023-08-06
图3-1测评工具研发流程图依照内容图谱,每个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每个年级都有6套试题,每套测试题中包含9道题目,以“所属套题+题号”的形式编码,每道测试题目均对应一个学习能力表现指标,所有“微测试”题目能够覆盖能力框架中的全部学习能力表现指标,以能力点为命题核心,凸显了语文学科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测评和学习理念。......
2023-08-06
“整合”这一测评使统编教材指向更为科学的、系统性的语文课程建设,其课程理念的变化、编排体例与课程内容的重构,改变了原先教材所存在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更加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有效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统编教材的教学。......
2023-08-06
不同学科在内容图谱的构建上存在一定差异。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各核心内容在学科能力点上再进行进一步细化。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看似零散,但清晰地呈现出优秀诗文阅读这个核心内容的具体学习要求。将这些学习要求进行归类组合,由此形成内容图谱。......
2023-08-06
借助网络平台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大数据改进教与学,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智慧学伴”以学科能力构成模型为基础,选取具有学科能力发展价值的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构建学科知识图谱,研发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的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开发系列测评工具和微课资源,并从核心概念、学科能力指标体系、认知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和问题情境等多个维度编码。......
2023-08-06
“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课堂教学后测的应用,是指在授课内容完成后,利用“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线上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存在的问题,同时来评定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正是由于“智慧学伴”测评工具在课堂教学后测中的应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形成的能力得以延伸拓展。......
2023-08-06
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语文学科特色,评学教系统指标体系框架由语文学科内容图谱与语文学科能力图谱共同构成。此框架将学科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划分,有利于教师明确评价的领域与具体内容,据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三大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PIRLS、NAEP对阅读素养几项关键要素的界定,也为本框架的建构提供了支持。......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