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语文评学教系统重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国外测评项目实践

语文评学教系统重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国外测评项目实践

【摘要】:从认知心理学来讲,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认为,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这一理论后经他人修订,分别从知识与认知过程这两个维度重新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学习目标。心理学领域的这些相关理论,为框架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持。[9]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题为“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后来,该组织又发布了《OECD学习框架2030》。

从认知心理学来讲,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认为,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他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具有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在认知领域内的低层次目标作用明显,高层次目标作用不大;情感领域的评价手段无力,动作技能领域实际上是空白等。这一理论后经他人修订,分别从知识与认知过程这两个维度重新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学习目标。知识维度包括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种认知水平。国外有专家将学习过程分为无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三类,提出认知过程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也有专家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划分为八个层次,被称为“学习层次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或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有专家认为,人类学习的本质在于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方面的改善。上述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层次性、顺序性和系统性。心理学领域的这些相关理论,为框架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刘宁和余胜泉老师借用国外专家的说法,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在特定领域内,基于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及时、及早干预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得以实现……该研究提出教学过程的‘预测—传递’模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动态、实时的预测,以此形成恰当的知识表征,然后师生间再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当这些过程成功进行时,知识将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否则,传输将会失败。可见,教师对学生潜在认知过程的预分析更有助于知识的传递。”[9]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题为“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该项目与各参与国一起为两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寻找答案:第一,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第二,如何设计教学系统才能有效地发展这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后来,该组织又发布了《OECD学习框架2030》。

该框架描述了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这也是OECD在继其20世纪末“核心素养项目”之后又一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究竟要“教什么”的再思考,也被称为“核心素养项目2.0”。“框架图的左右两部分分别说明了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和未来学生所需的关键素养及形成过程。”[10]

这其中,能力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获得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调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来满足复杂的需求。未来的学生将需要广泛和专业的知识,以此作为发展形成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跨学科思维和“连接”的能力。《OECD学习框架2030》一文中强调了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将需要在未知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为此,他们需要广泛的技能,包括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实用的和物理的技能。使用这种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将由态度和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在个人、地方、社会和全球层面上得到体现。虽然人类的生活因不同的文化观点和个性特征所产生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多样性而丰富,但也有一些人的基本价值观则是必须坚持的。”[11]

需要补充的是:“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键能力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确定了三种更深层次的能力类别,即‘变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共同解决年轻人需要创新、负责任和意识的日益增长的需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