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学习过程实现独辟蹊径

语文评学教系统的重构:学习过程实现独辟蹊径

【摘要】: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一些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无须等教师第二天解决,网络资源随时可提供资料的查阅,学习过程也从浅尝辄止转向了独辟蹊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记录和结果诊断,教师能够更全面、科学、客观地分析出报告中隐含的学生学习兴趣、行为特征和倾向等信息,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

所有的教育变革都绕不开学习方式的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成了互联网用户,其在网络上接收信息已成常态。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一些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无须等教师第二天解决,网络资源随时可提供资料的查阅,学习过程也从浅尝辄止转向了独辟蹊径。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更多的是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每天接触到的网络资源远比课堂丰富得多,学生的学习过程比之前复杂得多。例如,学生对于文学类阅读“写景方式的特点”掌握不到位,网络平台就会推荐资源:“如何理解借景抒情?”“该文用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有什么好处?”学生从网络平台推送的资源中选择自己适用的,这样就能进一步深化自己对写景方式的理解。

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的自主把握和控制,随时诊断。网络技术可以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数据,比如出错的能力点,选择了何种学习资源,在某一内容上的点击次数、浏览时间,等等。网络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表现自动生成针对个体的学习诊断分析报告,并为其深入学习提供根据。教师获得的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分数反馈,而是获取到一张针对个体的、精准的根据学生的动态表现生成的学习诊断分析报告。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记录和结果诊断,教师能够更全面、科学、客观地分析出报告中隐含的学生学习兴趣、行为特征和倾向等信息,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

教师需要从传授精加工的知识转向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意味着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不是有固定答案的,应当是不良结构的问题,能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探索空间。正如冯晓英等人援引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失败的教育往往是把经过精加工之后的知识探究的结果与原始的、天然的探究客体二者混淆,从而试图教授学生精加工之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教授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参与探究过程、寻求解决方案。”[8]

“互联网+”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无限可能,技术使“为每位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9]的理想有了实践的可能,这种个性化学习标志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赋权学习时代的真正到来。与此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学生自己能够检索到的平面化信息,无须教师“二道手”传授了,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解惑者。学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教师能够晓畅明达地讲出来,学生自然醍醐灌顶;学生读起来平凡无奇,教师能平中见奇,揭示文字背后的深意,学生自然心有戚戚。